[发明专利]一种大跨距、可折叠的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56853.3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7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剑;张希;章凌;陈友伟;王辰;吴义田;王雪梅;邓新宇;李长龙;张雪峰;闫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G1/62 | 分类号: | B64G1/6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胡健男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距 可折叠 重复使用 火箭 着陆 缓冲 结构 | ||
1.一种大跨距、可折叠的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主腿(1)、两个副腿(2)与着陆盘(3);主腿(1)一端的上接头与每个副腿(2)一端的上接头通过各自上设置的关节轴承与火箭箭体的安装座连接,
主腿(1)和副腿(2)的上接头和下接头上均放置关节轴承;着陆盘(3)一侧上设置有转轴;主腿(1)另一端的下接头与每个副腿(2)另一端的下接头均通过各自上设置的关节轴承连接在着陆盘(3)上的同一根转轴上;
着陆盘(3)另一侧设置橡胶缓冲垫,能够在火箭着陆时与地面缓冲接触;
主腿(1),包括:下接头(1-1)、缓冲腿(1-2)、一节腿(1-3)、二节腿(1-4)、三节腿(1-5)、四节腿(1-6)、上接头(1-7)、铝蜂窝柱(1-8)、抗剪块(1-9)、限位机构(1-10);
主腿(1)的下接头(1-1)与着陆盘(3)连接,上接头(1-7)用于与火箭箭体上设置的连接座连接,下接头(1-1),包括:支撑段和连接段,支撑段与连接段相连;支撑段为圆柱形杆、连接段上设有能够安装关节轴承的孔,孔内装有关节轴承,着陆盘(3)上的转轴穿过关节轴承,使关节轴承与着陆盘(3)上的转轴配合,实现等效球铰的连接形式;
缓冲腿(1-2)内填充铝蜂窝,填充的铝蜂窝为中空圆柱体形状,实现对重复使用火箭着陆过程中的缓冲吸能;
缓冲腿(1-2)的一端连接下接头(1-1);缓冲腿(1-2)的另一端嵌套于一节腿(1-3)的一端内;
一节腿(1-3)为中空结构,一节腿(1-3)的另一端嵌套于二节腿(1-4)的一端内,二节腿(1-4)的另一端嵌套于三节腿(1-5)的一端内,三节腿(1-5)的另一端嵌套于四节腿(1-6)的一端内;四节腿(1-6)的另一端连接上接头(1-7);
一节腿(1-3)内靠近二节腿(1-4)处设置环形隔挡片;铝蜂窝柱(1-8)安装在一节腿(1-3)内,铝蜂窝柱(1-8)一端顶住环形隔挡片,另一端顶住缓冲腿(1-2)嵌入一节腿(1-3)的另一端,起到着陆过程中缓冲腿(1-2)对火箭箭体的缓冲吸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距、可折叠的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腿(1)和副腿(2)的上接头和下接头上均放置关节轴承,通过关节轴承与连接销的配合连接形式,实现等效球铰的运动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距、可折叠的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二节腿(1-4)的一端设置两个半圆形挡环,两个半圆形挡环固定在二节腿(1-4)的一端的端头内壁;两个半圆形挡环共同形成一个圆形挡环,半圆形挡环的外壁与二节腿(1-4)的内壁配合;半圆形挡环的外壁沿周向设置多个条形槽、在二节腿(1-4)的一端上设置于多个条形槽位置对应的通槽;抗剪块(1-9)能够穿过二节腿(1-4)的一端上设置的通槽,插入对应的半圆形挡环上的条形槽中,通过条形槽内螺纹孔与抗剪块对应通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半圆挡环在二节腿(1-4)内部的位置固定,形成对二节腿(1-4)的另一端的约束,防止一节腿(1-3)的另一端从二节腿(1-4)的一端脱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距、可折叠的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三节腿(1-5)的一端设置两个半圆形挡环,两个半圆形挡环固定在三节腿(1-5)的一端的端头内壁;两个半圆形挡环共同形成一个圆形挡环,半圆形挡环的外壁与三节腿(1-5)的内壁配合;半圆形挡环的外壁沿周向设置多个条形槽、在三节腿(1-5)的一端上设置于多个条形槽位置对应的通槽;抗剪块(1-9)能够穿过三节腿(1-5)的一端上设置的通槽,插入对应的半圆形挡环上的条形槽中,通过条形槽内螺纹孔与抗剪块对应通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半圆挡环在三节腿(1-5)内部的位置固定,形成对三节腿(1-5)的另一端的约束,防止二节腿(1-4)的另一端从三节腿(1-5)的一端脱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685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图像信号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热应力卸载功能的红外焦面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