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辅助驱动单元的节能型工业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55802.9 | 申请日: | 2019-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8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鸿;甘雷;金瑞;邹翔;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5J9/10 | 分类号: | B25J9/1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辅助 驱动 单元 节能型 工业 机器人 | ||
1.一种有辅助驱动单元的节能型工业机器人,是在底座(2a)上设置有臂座(2b),并通过臂座驱动单元(1a)驱动,在所述臂座(2b)两侧夹持键之间的顶端设置有大臂(3a),并由大臂驱动单元(1b)以及辅助驱动单元(1d)通过差动轮系运动合成驱动;
在所述大臂(3a)的顶端设置有小臂(3b),并通过小臂驱动单元(1c)驱动;所述臂座驱动单元(1a)、大臂驱动单元(1b)、小臂驱动单元(1c)与辅助驱动单元(1d)均由一个电机与一个减速器组成;
所述臂座驱动单元(1a)设置在所述底座(2a)内部,在所述臂座驱动单元(1a)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臂座第一齿轮(4a);所述臂座第一齿轮(4a)与臂座第二齿轮(4b)相啮合,所述臂座第二齿轮(4b)处于所述底座(2a)内部且其传动轴的顶部设置有所述臂座(2b);
在所述臂座(2b)的夹持键外侧设置有所述大臂驱动单元(1b),其特征是:
所述辅助驱动单元(1d)设置在所述底座(2a)内部,所述辅助驱动单元(1d)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臂座第二齿轮(4b)的传动轴并在其顶部通过离合器(7a)设置有辅助斜齿轮(5f);且所述离合器(7a)与辅助斜齿轮(5f)设置于臂座(2b)内部;
所述差动轮系由中心轮(5a)、行星轮(5b)、齿圈(5c)、行星架(5d)构成,且所述差动轮系是以所述中心轮(5a)和齿圈(5c)为输入端,以所述行星架(5d)为输出端;
在所述大臂驱动单元(1b)的传动轴上,并处于所述臂座(2b)的夹持键内侧设置有中心轮(5a),所述中心轮(5a)与设置在所述行星架(5d)一端上的行星轮(5b)啮合,所述行星轮(5b)与所述齿圈(5c)的内齿圈啮合;所述齿圈(5c)的外齿圈与所述辅助斜齿轮(5f)啮合;
所述行星架(5d)上还装有第一齿轮(5g),且所述第一齿轮(5g)与所述中心轮(5a)、齿圈(5c)同轴心;所述第一齿轮(5g)与设置在所述大臂(3a)下端内侧上的第二齿轮(5h)啮合;所述第二齿轮(5h)的传动轴与所述大臂(3a)固连;
所述臂座(2b)的另一夹持键外侧设置有所述小臂驱动单元(1c),在所述小臂驱动单元(1c)的传动轴上,并处于所述臂座(2b)的另一夹持键内侧设置有第三齿轮(5i),所述第三齿轮(5i)与设置在所述大臂(3a)下端另一内侧上的第四齿轮(5j)啮合,所述第四齿轮(5j)同轴安装有第一同步轮(6a),且所述第一同步轮(6a)与所述第二齿轮(5h)同轴心;所述第一同步轮(6a)与第二同步轮(6c)通过同步带(6b)传动,所述第二同步轮(6c)固连于所述小臂(3b)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辅助驱动单元的节能型工业机器人,其特征是:
当机器人空载运行时,所述辅助驱动单元(1d)不工作且刹车抱死,所述离合器(7a)分断,所述中心轮(5a)、行星轮(5b)、齿圈(5c)、行星架(5d)构成定轴轮系转动;
所述臂座驱动单元(1a)以转动角速度ω1a,1驱动臂座第一齿轮(4a),使得所述臂座第一齿轮(4a)驱动所述臂座第二齿轮(4b)转动,并通过其传动轴驱动所述臂座(2b)以转动角速度ω2b,1转动,且所述臂座(2b)的转动角速度ω2b,1与臂座驱动单元(1a)的转动角速度ω1a,1满足式(1):
式(1)中:Z4a为臂座第一齿轮(4a)的齿数,Z4b为臂座第二齿轮(4b)的齿数;
所述大臂驱动单元(1b)以转动角速度ω1b,1驱动中心轮(5a)转动,使得所述中心轮(5a)驱动行星轮(5b)转动,所述行星轮(5b)通过行星架(5d)驱动第一齿轮(5g)转动,并带动第二齿轮(5h)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齿轮(5h)带动大臂(3a)以转动角速度ω3a,1转动,且大臂(3a)的转动角速度ω3a,1与大臂驱动单元(1b)的转动角速度ω1b,1满足式(2):
式(2)中:Z5a为中心轮(5a)齿数,为齿圈(5c)内齿圈齿数,Z5g为第一齿轮(5g)齿数,Z5h为第二齿轮(5h)齿数;
所述小臂驱动单元(1c)以转动角速度ω1c,1驱动第三齿轮(5i)转动,并带动第四齿轮(5j)转动,使得所述第四齿轮(5j)驱动第一同步轮(6a)转动,并通过同步带(6b)驱动第二同步轮(6c)转动,所述第二同步轮(6c)带动小臂(3b)以转动角速度ω3b,1转动,且小臂(3b)的转动角速度ω3b,1与小臂驱动单元(1c)的转动角速度ω1c,1满足式(3):
式(3)中:Z5i为第三齿轮(5i)的齿数,Z5j为第四齿轮(5j)齿数,Z6a为第一同步轮(6a)的齿数,Z6c第二同步轮(6c)的齿数;
当机器人负载运行时,所述辅助驱动单元(1d)工作,离合器(7a)结合,所述大臂驱动单元(1b)与辅助驱动单元(1d)输出功率在差动轮系上实现功率叠加;
所述臂座驱动单元(1a)以转动角速度ω1a,2驱动臂座第一齿轮(4a)转动,并带动臂座第二齿轮(4b)转动,使得所述臂座第二齿轮(4b)通过其传动轴驱动臂座(2b)以转动角速度ω2b,2转动,且臂座(2b)的转动角速度ω2b,2与臂座驱动单元(1a)的转动角速度ω1a,2满足式(4):
所述辅助驱动单元(1d)以转动角速度ω1d通过离合器(7a)驱动辅助斜齿轮(5f)转动,所述齿圈(5c)一方面受到辅助斜齿轮(5f)的作用以自身轴心作旋转运动,另一方面随臂座(2b)作旋转运动,两种运动合成驱动齿圈(5c);
所述大臂驱动单元(1b)以转动角速度ω1b,2驱动中心轮(5a)转动,并带动所述行星轮(5b)转动,所述行星轮(5b)与齿圈(5c)运动合成驱动行星架(5d);所述行星架(5d)驱动第一齿轮(5g)转动,并带动第二齿轮(5h)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齿轮(5h)带动大臂(3a)以转动角速度ω3a,2转动,且大臂(3a)的转动角速度ω3a,2与辅助驱动单元(1d)的转动角速度ω1d、大臂驱动单元(1b)的转动角速度ω1b,2满足式(5):
式(5)中:Z5f为辅助斜齿轮(5f)的齿数,为齿圈(5c)外齿圈的齿数;
所述小臂驱动单元(1c)以转动角速度ω1c,2驱动第三齿轮(5i)转动,并带动第四齿轮(5j)转动,所述第四齿轮(5j)驱动第一同步轮(6a)转动,并通过同步带(6b)驱动第二同步轮(6c)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同步轮(6c)带动小臂(3b)以转动角速度ω3b,2转动,且小臂(3b)的转动角速度ω3b,2与小臂驱动单元(1c)的转动角速度ω1c,2满足式(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580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