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飞行器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5408.5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0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艳;解静;刘敏华;朱永贵;杨勇;周正阳;黄喜元;朱如意;张春阳;曹晓瑞;谭珏;陈永强;张家雄;周晓丽;沈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119/14;G06F11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 数据 传感 系统 管路 传递 特性 建模 方法 飞行器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飞行器气压传递管路模型以及一种飞行工况下的受感器表面流场特性;
根据所述管路模型和所述飞行工况下的受感器表面流场特性对应的多段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动力学模型,建立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库;
根据所述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库,通过曲线拟合方法确定所述飞机工况下的二阶传递特性函数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其它各飞行工况对应的受感器表面流场特性;
根据所述管路模型和所述多个飞行工况下的受感器表面流场特性对应的多段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动力学模型建立各飞行工况对应的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库;
根据所述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库,通过曲线拟合方法确定多个飞行工况对应的二阶传递特性函数参数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压传递管路模型包括受感器开孔直径、受感器长度、受感器连接空腔容积、气压管路直径、气压管路长度和/或气压管路连接空腔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工况包括飞行器飞行的高度、马赫数、攻角以及侧滑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感器表面流场特性包括受感器表面静压p、静温T;
p=q∞cp+p∞
其中,p∞、q∞、cp分别为飞行条件下来流大气压力、动压以及受感器局部压力系数;
T=T∞(1+0.2Ma2)
其中,T∞为飞行条件来流大气静温,Ma为飞行马赫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压力传递函数动力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Ve2=V2,F1=ωG1(L1/c1),F2=ωG2(L2/c2),
c1=c2=c0in
其中,d1为受感器开孔直径,L1为受感器长度,V1为受感器连接空腔容积,d2为气压管路直径,L2为气压管路长度,V2为气压管路连接空腔容积,Ac1、Ac2分别为受感器管路横截面积以及气压管路横截面积;Ve1、Ve2分别为受感器管路连接空腔有效容积以及气压管路连接空腔有效容积;ω为圆频率,ω=2πf,f为频率;J0、J2分别为第一类0阶、2阶贝塞尔函数;ρ0为管路入口气体密度;T为管路入口气体温度;p为管路入口静压;μ为管路内气体动力学粘性系数;c为管路内气流声速;γ为气体比热比;Pr为管路内气体普朗特数;下标1、2、in分别表示受感器管路、气压管路以及受感器入口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线拟合方法为对频域内数据进行有理多项式拟合或者矢量拟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管路传递特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阶传递特性函数参数具体为:
其中,s=iω,ω=2πf,f为频率,n为选取的二阶函数个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540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