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4358.9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东;冯忠权;滕陆洋;李延庆;邵学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2 | 分类号: | C09K8/52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荆晓红 |
地址: | 163453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油 用不返排 地层 解堵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主要解决了现有使用对环境、人身有伤害的无机酸化产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注入井酸化解堵有效期短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及配比按重量份数比如下:乙二胺四乙酸四钠15~25份、活性白土5~7份、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盐9~12份,羟基丁二酸胺7~10份、聚丙烯酞胺5~8份、磺酸钠2‑8份、过硫酸钠5‑9份、甲基异丁基甲醇1‑2份、己二酸氢甲酯5‑10份、聚环氧琥珀酸钠1‑5份、磺化单宁0.5‑5份、水40‑60份。该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将油田地层内的复合垢质溶解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大半径安全解堵,有效改善地层吸水能力,解堵有效期长,实现增产增注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油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中后期,逐渐步入高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油田采用大泵提液后,单井配注指标提高,但由于注水层的结垢堵塞,导致注入压力升高,能耗巨大。注水困难明显制约了稳产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保障注水井的有效注入,目前平均每口注水井注水半年左右就需要进行一次酸化作业,否则无法实现正常注入。油田地层酸化解堵通常选择土酸(盐酸+氢氟酸)进行酸化作业,土酸基本上沿径向渗入地层,它与粘土反应速度很快,酸化解堵半径只有几英寸。土酸对近井地带的粘土产生了溶解,形成新的岩隙,但在溶解粘土的同时也破坏储层岩石的胶结物质,导致渗透率重新回降。酸化解堵后,解堵废液必需返排处理,但仍有30%左右的残酸残渣返排不完全,因此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注入井酸化解堵有效期短,通常第二次酸化效果较差。
由于应用的现有的对环境、人身有伤害的无机酸化产品的性能及环保要求,已不适应新时期地层酸化技术要求。本次发明的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可以完全取代以盐酸为主剂的酸化液,解决困扰油田多年作业施工废液排放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使用对环境、人身有伤害的无机酸化产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注入井酸化解堵有效期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该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将油田地层内的复合垢质溶解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大半径安全解堵,有效改善地层吸水能力,解堵有效期长,实现增产增注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一种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其组分及配比按重量份数比如下:乙二胺四乙酸四钠15~25份、活性白土5~7份、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盐9~12份,羟基丁二酸胺7~10份、聚丙烯酞胺5~8份、磺酸钠2-8份、过硫酸钠5-9份、甲基异丁基甲醇1-2份、己二酸氢甲酯5-10份、聚环氧琥珀酸钠1-5份、磺化单宁0.5-5份、水40-60份。
本发明与上述背景技术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采油用不返排地层解堵剂,原料选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从地层孔隙结构角度考虑,依据络合原理,以扩大孔隙喉道,提高地层渗透性为目的,油田不返排地层解堵剂体系中是以酸性络合剂来溶解垢质,反应比较平缓,络合溶解潜在的沉淀物也较容易控制。对于高、中、低渗透地层孔隙结构,解堵带来的负面效应都相对很小,解堵安全系数高,成功率也高,因此,本地层解堵剂非常适合地层深度解堵。可完全取代现有的对环境、人身有伤害的无机酸化产品。2017年-2019年我们使用油田不返排地层解堵剂进行了65井次的应用性试验,成功率95%以上。按2017年-2019年间施工65井次评价,恢复和改善油田储层渗透性、解除塞物,解堵半径高于普通酸化,可提高20%—30%产出液,单井增注800m3以上,增油20吨以上,实现增产增注目标,经济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大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43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