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太田痣区域自动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2516.7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6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嘉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泓图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G06T7/00;G06T7/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学习 面部 太田痣 区域 自动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太田痣区域自动检测方法,步骤为:采集人脸图像;对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将每个网格图像分别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中,神经网络模型输出该网格图像对应的B个目标检测框,预测每个目标检测框的目标区域起始位置横坐标、目标区域起始位置纵坐标、目标区域宽度、目标区域高度以及该目标检测框的可靠度;根据可靠度筛选目标检测框,得到每个网格对应的太田痣区域;将所有网格对应的太田痣区域相加,得到整个面部的太田痣区域面积。本发明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面部太田痣区域的自动检测,可以作为后续太田痣诊断和治疗的辅助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面部太田痣区域自动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太田痣(nevus of Ota),又称眼上颚部褐青色痣,可能与遗传有关,好发于亚洲人,通常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部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时显现。其表现为面部的棕色或蓝灰色斑片,可累及眼部如巩膜。大部分仅出现在单侧,少数双侧发生,随年龄增长颜色可加深。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人脸检测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面部太田痣区域的自动检测,从而为后续太田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的辅助信息,已经成为本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太田痣区域自动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太田痣区域自动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人脸图像;
(2)对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
(3)将每个网格图像分别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神经网络输出该网格图像对应的B个目标检测框,预测每个目标检测框的目标区域起始位置横坐标、目标区域起始位置纵坐标、目标区域宽度、目标区域高度以及该目标检测框的可靠度;
(4)根据可靠度筛选目标检测框,得到每个网格对应的太田痣区域;
(5)将所有网格对应的太田痣区域相加,得到整个面部的太田痣区域面积。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在稳定环境下,采集待测人员的左侧脸图像、右侧脸图像和正脸图像。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将采集的人脸图像划分成19*19的网格,每个网格负责检测太田痣区域中心在该网格上的太田痣区域,每个网格有一个标签,用于标记太田痣区域。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目标检测框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如下:
上式中,confidence表示可靠度;P(obj)表示目标检测框内是否包含目标区域,若有目标区域,则其值为1,否则其值为0;表示预测目标区域与实际目标区域之间的重叠率。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如下:
Lall=Lpos+Lconf+Lclass
其中,Lpos表示位置预测的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泓图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泓图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25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