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0737.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6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陶明;翟德勤;霍磊;刘学武;张雷;商放泽;薛信恺;余艳鸽;李欣鹏;徐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34 | 分类号: | C04B28/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冀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97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其中,上述透水砖包括底层和面层两部分;所述底层的组分及质量百分比为:陶粒10‑50%,粒间增强剂0.1‑1%,底层骨料39‑70%,水泥10‑20%;所述面层的组分及质量百分比为:粒间增强剂0.1‑1%,面层骨料40‑90%,水泥8‑50%,着色材料0.1‑1%。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降低现有透水砖的重量,以及提高现有透水砖的透水性与透气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地越来越重视城市渗水道路建设,各种透水铺路砖也顺势而生。透水砖是为解决城市地表普遍硬化问题的同时,提升雨水下渗通道,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生活环境,维护城市雨洪滞蓄水的生态平衡而诞生的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因具备较强的透水功能而在实际中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其透水功能是通过砖自身材料的孔隙率及贯通性及足够的承载能力体现的。
透水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第二,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具有良好的效果。第四,可以实现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第六,透水砖色彩丰富,自然朴实,可以和周围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城市的艺术感。
目前市场上的透水砖主要包括陶瓷透水砖、混凝土透水砖和树脂粘结砂基透水砖。陶瓷透水砖需要开采大量陶瓷原料,破坏生态环境,且这种透水砖一般需要1000℃以上高温烧结,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重量较重;混凝土透水砖是通过骨料间的大孔透水,表面不美观,且很容易被堵塞;树脂粘结砂基透水砖以亲水的热固性树脂作为粘结剂,但是树脂在光和热作用下容易老化,使透水砖耐久性显著降低,服役年限缩短,并且树脂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旨在降低现有透水砖的重量,以及提高现有透水砖的透水性与透气性。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水砖,包括底层和面层两部分;上述底层的组分及质量百分比为:陶粒10-50%,粒间增强剂0.1-1%,底层骨料39-70%,水泥10-20%;上述面层的组分及质量百分比为:粒间增强剂0.1-1%,面层骨料40-90%,水泥8-50%,着色材料0.1-1%。
可选的,上述陶粒的粒径为3-8mm,上述陶粒的表观密度为670-845千克每立方米,上述陶粒的堆积密度为561-809千克每立方米,上述陶粒的堆积空隙率为4%-16%。
可选的,上述陶粒的原材料包括河湖污泥经无害化处理产生的余土。
可选的,上述粒间增强剂为生态透水混凝土增强剂。
可选的,上述底层骨料的粒径为5-10mm;上述底层骨料为豆石。
可选的,上述面层骨料的粒径为2-6mm;上述面层骨料为石英砂。
可选的,上述透水砖的底层厚度为55-60mm,上述透水砖的面层厚度为5-7mm。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透水砖,上述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底层组分质量百分比称取陶粒、粒间增强剂、底层骨料和水泥,加入占上述底层组分质量50-70%的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水砖底层混合物;
按面层组分质量百分比称取粒间增强剂、面层骨料、水泥和着色材料,加入占上述面层组分质量40-60%的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水砖面层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07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