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0370.2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0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姜广萌;梁勇;程江;汪伟;沈维维;程红泉;傅涵杰;孙攸莉;张惠瑾;徐孟孟;许晨聪;胥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0;E03F5/22;E03F3/02;E03F7/02;F16K11/078;F16K31/06;F16K31/36;A01G9/033;A01G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雨水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包括与城市雨水收集沟渠相连的植草沟、用于蓄积雨水的蓄水池,在植草沟的旁侧设有排水沟,在植草沟和排水沟之间设有隔离墙,所述植草沟包括底部的砾石过滤层、中部的隔水层和上部的种植层,所述种植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并种有植物的植草桶,相邻的植草桶之间填充有砾石,隔离墙从上至下地设有若干过水孔,蓄水池设置在靠近植草沟端部处,在植草沟下部的砾石过滤层与蓄水池之间设有排水管道,在排水沟的侧壁设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高度不低于隔离墙的高度。本发明可有效地提升雨水处理效率,便于扩大雨水蓄积量,从而避免雨水造成城市内涝,并且方便蓄积雨水的再次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由混凝土、柏油等形成的不透水地面急剧增加,破坏了降雨原有入渗通道,降雨入渗量大大减小,从而导致地下水储量减少;城市地面的蓄水效果大大降低,进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为此,有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构思,其主要的思路就是增加一些能够吸附、储存雨水的设置,既可避免雨水的快速上溢造成内涝,又可合理地利用雨水,从而实现雨水在城市发展中良性迁移。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公布号为CN109997560A,具体由蓄水单元和植草沟单元组成,蓄水单元内种植有水生植物,并用排水连接管连接市政雨水管道。植草沟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缓冲单元、缓流层、种植土层、沸石层、砾石层。缓流层由缓流装置和鹅卵石层组成。植草沟内的雨水首先受到缓冲单元、缓流层的阻碍和降低流动速度,从而可避免将植物冲掉。该植草沟能够提高蓄水、排水和净水能力,缓解径流冲刷力度,降低对所种植物耐旱耐淹要求,有利于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但是,此类用于处理雨水的植草沟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其蓄水单元独立设置,而雨水在经过植草沟的缓冲、净化等处理后进入蓄水单元内。由于植草沟设置在路边,而蓄水单元设置在植草沟旁侧,因此,受到地面条件的限制,蓄水单元的容量有限,使该设施吸收雨水的作用有限,当遇到短时间内降水量较大的大、暴雨时,蓄水单元无法存储大量的雨水,仍然会出现路面水位上涨等内涝现象。其次,独立设置的蓄水单元也不方便其内部蓄水的有效利用。更重要地,蓄水单元设置在植草沟的旁侧,植草沟内的雨水从上至下地经过沸石层、砾石层的过滤后进入到旁侧的蓄水单元内,因此,整个雨水的额过滤路径短,过滤效果差。并且用于过滤的沸石层、砾石层上面是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土层其虽然可以吸收初期的部分雨水,但是会大大滴降低雨水到达沸石层、砾石层的速度,从而降低雨水的过滤净化速度和效率,短时间内大量的雨水容易溢出植草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植草沟在处理雨水时存在的雨水处理效率低、雨水的收集容量小、雨水容易蔓延而造成内涝、并且蓄积的雨水再利用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可有效地提升雨水处理效率,便于扩大雨水蓄积量,从而避免雨水造成城市内涝,并且方便蓄积雨水的再次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包括与城市雨水收集沟渠相连的植草沟、用于蓄积雨水的蓄水池,在植草沟的旁侧设有排水沟,在植草沟和排水沟之间设有隔离墙,所述植草沟包括底部的砾石过滤层、中部的隔水层和上部的种植层,所述种植层包括若干间隔设置并种有植物的植草桶,相邻的植草桶之间填充有砾石,隔离墙从上至下地设有若干过水孔,蓄水池设置在靠近植草沟端部处,在植草沟下部的砾石过滤层与蓄水池之间设有排水管道,在排水沟的侧壁设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高度不低于隔离墙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0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地震资料去噪的结构导向方向广义全变差正则化方法
- 下一篇:吸光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