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147622.6 申请日: 2019-11-21
公开(公告)号: CN112824372A 公开(公告)日: 2021-05-21
发明(设计)人: 胡向平;刘振婷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C67/347 分类号: C07C67/347;C07C69/743;C07C69/747;B01J31/24;B01J31/22;B01J31/18;C07B53/00
代理公司: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代理人: 张晨
地址: 116023 ***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催化 烯烃 不对称 丙烷 方法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采用的铜催化剂是由金属铜前驱体与手性P,N,N‑配体在反应介质中原位生成的。本发明具有催化剂廉价、配体制备简单、高活性、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特点,且可实现连续操作,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本发明所述方法同样适用于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手性第一菊酸的不对称合成中,可达到80%收率,85%对映选择性,且可应用于工业化制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铜/手性P,N,N-配体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还涉及该方法在手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关键中间体—手性第一菊酸的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环丙烷结构广泛存在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碳环和杂环化合物中,如手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另外,环丙烷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合成中间体,例如通过开环或扩环策略合成中环化合物和官能团化的分子等[(a)R.Faust,Angew.Chem.Int.Ed.2001,40,2251-2253;(b)H.Staudinger,L.Ruzicka,Helv.Chim.Acta 1924,7,177-235;(c)J.Pietruszka,Chem.Rev.2003,103,1051-1070;(d)L.A.Wessjohann,W.Brandt,T.Thiemann,Chem.Rev.2003,103,1625-1647;(e)P.Tang,Y.Qin,Synthesis 2012,44,2969-2984;(f)D.Y.-K.Chen,R.H.Pouwer,J.-A.Richard,Chem.Soc.Rev.2012,41,4631-4642;(g)C.Ebner,E.M.Carreira,Chem.Rev.2017,117,11651-11679;(h)F.Chem.Biodiversity 2014,11,1734-1751.]。因此,环丙烷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化学家们关注的热点,现已发展了多种方法合成该骨架结构,如Simmons-Smith环丙烷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重氮化合物分解反应以及Michael加成引发的环化反应等,但直接对映选择性地构建环丙烷结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H.Lebel,J.-F.Marcoux,C.Molinaro,A.B.Charette,Chem.Rev.2003,103,977-1050;(b)H.Pellissier,Tetrahedron 2008,64,7041-7095;(c)G.Bartoli,G.Bencivenni,R.Dalpozzo,Synthesis 2014,46,979-1029;(d)W.A.Donaldson,Tetrahedron 2001,57,8589-9627.]。在诸多合成手性环丙烷结构的方法中,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无疑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具有条件温和、应用范围广、立体选择性高等优点,配体主要为席夫碱、半咕啉、双噁唑啉和联吡啶等含氮配体[(a)R.E.Lowenthal,S.Masamune,Tetrahedron Lett.1991,32,7373-7376;(b)K.Ito,T.Katsuki,Synlett 1993,638-640;(c)H.Suematsu,S.Kanchiku,T.Uchida,T.Katsuki,J.Am.Chem.Soc.2008,130,10327-10337;(d)H.M.L.Davies,M.G.Coleman,D.L.Ventura,Org.Lett.2007,9,4971-4974.]。但是,该方法也存在有诸多局限性,例如反应底物范围窄、选择性低、工业化应用困难等。因此,寻找新的催化体系高选择性地实现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发明人所在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性配体的设计开发,以及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自主发展的手性P,N,N-配体和过渡金属铜形成的手性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并成功应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手性第一菊酸的工业化生产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铜/手性P,N,N-配体催化烯烃不对称环丙烷化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催化剂廉价易制备、高活性、高立体选择、绿色简便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76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