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辅助真菌菌丝球形成的填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4982.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9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洋;贺世杰;魏萌;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34;C12M1/00;C12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辅助 真菌 菌丝 球形 填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真菌菌丝球形成的填料,其整体形状为正十二面体形,包括正十二面体形壳体及壳体外表面的锥形刺结构,该正十二面体壳体为由圆棱线组成的中空状结构,锥形刺结构由若干个圆锥形刺构成,每根圆棱线上设有垂直于正十二面体正五边形单面方向的圆锥形刺。本发明能够利用较低的能耗,实现良好流化,摇床或发酵罐培养时填料能够提供更多的剪切力及真菌菌丝的生长增殖空间,利于真菌在正十二面体外锥形刺间附着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行业污水处理使用的填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菌丝球形成的填料。
背景技术
菌丝球是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微生物聚集体,具有代谢能力强、吸附污染物量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生物活性高、沉降速度较快、易于固液分离等特性。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菌丝球是丝状真菌的一种特殊发酵形态,即在氧气和营养充足、培养介质黏度较低、剪切水力强度适当的条件下,萌发的丝状真菌孢子形成菌丝体,其彼此缠绕,形成表面致密、内部疏松的类球状菌丝聚集体。菌丝球因具有多孔、表面积大、网状空隙多的结构特点而利于传质、传氧,是一种既有生物活性又有吸附和载体特性的新型微生物材料。菌丝球同样具备较良好沉降性能、内部形态和结构特征致密、安全无毒等优点,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同时,菌丝球具有优越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废水环境,因此,菌丝球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生物材料。然而,在工业化应用中,菌丝球作为水处理中的生物载体,菌丝球的结构稳定性关系到载体的使用寿命、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处理实际废水时,结构稳定性较差;形成时间较长;由于溶液密度不同造成菌球悬浮从而固液分离效果不佳等问题是菌丝球在载体应用中相对于其他类型载体比较欠缺的方面,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工业化应用中,菌丝球的快速培养及稳定运行仍是制约该材料应用的主要瓶颈。目前,菌丝球的成球还处于不加填料的摇床震荡培养及发酵罐培养的方式,促进菌丝球形成的辅助材料还未见报道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辅助菌丝球形成的填料。
本发明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水处理用辅助菌丝球形成的填料,其特征在于其整体形状为正十二面体形,包括正十二面体形壳体及壳体外表面的锥形刺结构,锥形刺结构由若干个圆锥形刺构成,每根圆锥形刺垂直于正十二面体形壳体的正五边形单面。
进一步地,正十二面体形壳体内切球直径为5 mm,构成正十二面体壳体的圆棱线的直径均为0.2 mm;圆锥形刺的高度为3 mm,圆锥形刺的底面直径为0.2 mm。
进一步地,正十二面体单面的五根圆棱线上均匀分布30根圆锥体。
进一步地,其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41~0.960 g/cm3。
本发明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外观为高密度聚乙烯自然色,其密度为0.941~0.960 g/cm3,能够利用较低的能耗,实现良好流化;整体为中空正十二面体形结构的壳体,在正十二面体外壳的圆棱线上设置锥形刺;应用于摇床培养或是发酵罐培养中,有益于真菌菌丝体在其表面缠绕,提供更多的剪切力和菌丝增殖空间,利于真菌菌丝在其外附着生长;能够加速菌丝球的形成,且该填料结构的比表面积大,真菌菌丝附着于其表面形成的中空菌丝球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构均一致密,不易松散,相比于普通的实心菌丝球,更有助于氧气的传输和扩散,能有效用于污水处理及生物发酵领域。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压缩回弹率,其压缩回弹率高达94%~99%,受到挤压后能迅速回弹,因此不会变形、破损,使用寿命长,可回收后重复使用。
其具有。
1) 摇床震荡或发酵罐培养时,锥形刺结构易于增加剪切力,能够有益于真菌菌丝体在其表面缠绕,填料提供更多的菌丝增殖空间,利于真菌菌丝在网外附着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4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