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3308.0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9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晓慧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H04W4/30;E21F17/18;A61B5/0205;A61B5/01;A61B5/11;H04M1/725;G01S19/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安全 基础 智能 监察 预警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信息存储模块,中央处理器与信息存储模块实现双向连接,中央处理器与区域限制系统实现双向连接,中央处理器与身体安全测试模块实现双向连接,身体安全测试模块的输出端与安全分析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安全分析系统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展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本发明涉及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技术领域。该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解决了煤矿安全预警系统在使用时候,不能将煤矿的位置及时发生到检测人员的手中的问题,能对煤矿的活动范围进行及时的报警,使得设备可以将信息快速传送到检测人员的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煤矿是人类在富含煤炭的矿区开采煤炭资源的区域,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此为井工煤矿。当煤层距地表的距离很近时,一般选择直接剥离地表土层挖掘煤炭,此为露天煤矿。我国绝大部分煤矿属于井工煤矿。煤矿范围包括地上地下以及相关设施的很大区域。煤矿是人类在开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质层时所挖掘的合理空间,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采掘面等等。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它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在世界上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的地层中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煤的含碳量一般为46~97%,呈褐色至黑色,具有暗淡至金属光泽。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类。采煤方法种类很多,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使用的采煤方法,总的划分为壁式和柱式两大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采煤方法,无论从采煤系统,还是回采工艺都有很大的区别。壁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较长、工作面的两端巷道分别作为入风和回风、运煤和运料用,采出的煤炭平行于煤壁方向运出工作面,我国多采用壁式采煤法开采煤层。
根据不同的矿山地质及技术条件,可有不同的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相配合,从而构成多种多样的采煤方法。如在不同的地质及技术条件下,可以采用长壁采煤法、柱式采煤法或其他采煤法,而长壁与柱式采煤法在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方面差别很大。由此可以认为:采煤方法就是采煤工艺和回采巷道布置两部分组成。
现有煤矿安全预警系统在使用时候,不能将煤矿的位置及时发生到煤矿监测人员的手中,而且还不能对煤矿人员的活动范围进行及时的报警,现有的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使用的定位设备不完善,对煤矿的位置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再发送信息时,不能快速的传导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解决了不能将煤矿的位置及时发生到煤矿监测人员的手中,而且还不能对煤矿人员的活动范围进行及时的报警,现有的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使用的定位设备不完善,对煤矿的位置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再发送信息时,不能快速的传导信息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煤矿安全基础智能监察预警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信息存储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与信息存储模块实现双向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区域限制系统实现双向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身体安全测试模块实现双向连接,所述身体安全测试模块的输出端与安全分析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安全分析系统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展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区域限制系统实现双向连接,所述区域限制系统的输出端与预警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定位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信息收发模块实现双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信息收发模块包括第一辅助处理器,所述第一辅助处理器的输出端与A/D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A/D转换器的输出端与转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码器的输出端与发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送器的输出端与天线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晓慧,未经刘晓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3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