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0021.2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4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花;雷阳;张瑞军;白志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G16B2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滕书华 |
地址: | 030031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分枝 数主效 qtl 分子 标记 引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其应用,通过对C025和JD18的F2和F2:3家系分离群体进行田间实验和性状调查获得大豆分枝数性状的表型数据;结合F2分离群体的基因型和遗传图谱,进行QTL检测,在M连锁群上获得了控制大豆分枝数的主效基因位点,其对大豆分枝数的贡献率为15.7%,加性效应为1.2,显性效应为1.8。通过该标记对两亲本衍生的F3代进行基因型分析,挑选出来的携带有利基因单株分枝数均值超过携带不利基因单株均值,因此利用该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快速选择高产育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是指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是我国七大农作物之一,是人类植物脂肪和蛋白主要来源。现在我国大豆的消费量每年差不多有1亿吨以上,其中自己自产1400万吨,可见我国国产大豆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占世界大豆总进口量的 60%以上。在我国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的形势下,因此提高大豆单产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随着对大豆需求的增长,利用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来提高大豆产量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优化植株形态结构、培育具有最优分枝的大豆品种是植物育种家一直追求的育种目标。
目前随着大豆基因组学和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大豆分子标记研究也被受关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的表型选择有效结合,以达到提高目标性状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的目的。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材料纯度鉴定等研究中(管俊娇等,2019;蔡一鸣等,2019)。SSR标记具有数量丰富、多态性高、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抗性等)均表现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表型连续分布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于表型选择的常规育种方法对复杂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不好,致使育种效率低下,育种周期延长。由于分子标记技术和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和结合,人们已可将复杂的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loci, QTL),然后像研究质量性状一样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进行研究。QTL定位就是在遗传分离群体的基础上,借助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利用QTL作图软件对分离群体的数量性状表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数量性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其应用,通过QTL定位,旨在筛选到大豆分枝数相关QTL位点,用于大豆产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的应用,所述的QTL位点的效应值和贡献率都较高,对大豆分枝数的调控起着关键作用,该引物可用作图位克隆、大豆高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大豆分枝数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所述的引物为:GACATTACACTTAAAGGAGAGTGTTG和TTGGACCCGTTATTTCCTGA。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物在大豆图位克隆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物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物在大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大豆分枝数的QTL位点的获得,它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在大豆分枝数有极显著差异的大豆材料C025和JD18杂交,杂种F1代自交产生F2群体及其F2:3家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0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