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基色显示单元、三基色灯珠以及三基色混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9957.3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8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孟豪;费小泂 | 申请(专利权)人: | 酷矽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5/10 | 分类号: | H05B45/10;H05B45/325;G09G3/32 |
代理公司: | 无锡知之火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8 | 代理人: | 袁粉兰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色 显示 单元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三基色显示单元、三基色灯珠以及三基色混色方法。绿色和蓝色发光二极管设置成并联连接的。红色发光二极管与该绿色和蓝色发光二极管两者设置成串联连接并由红绿蓝三基色叠加成白光或彩色。在白光的模式下,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被同时点亮,从而使流经该绿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流值与流经该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电流值相加的和,等于流经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三电流值。彩色模式下,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段设为交叠,并将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长设为相同或不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显示领域,更确切的说,涉及到在含有固态发光二极管的照明或显示场景中提供相应的三基色显示单元、三基色灯珠以及三基色混色方法。
背景技术
在照明显示领域,脉冲调光是在确定时间段内改变发光二极管点亮或关断的时间宽度并认为导通点亮期间流经发光二极管的电流是固定值,藉此实现亮度改变。根据格拉斯曼定律和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标准色度图,照明和显示系统中需要将像素点的基准颜色分量分配在预定的强度范围,视觉系统能够感知到的所有颜色都能够依赖基准颜色的灰度变化和不同的亮度叠加获得。如何保证合成的颜色符合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利用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白色之后,所谓的白平衡是描述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在显示和摄像及光照等应用方面所述的白平衡是极为重要的概念,经由白平衡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等系列问题。反之倘若白平衡没有调整到位,在后续的颜色变化中会出现颜色不精准等诸多负面现象譬如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时,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及在室内钨丝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在日照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偏蓝而究其缘由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不准确。再者,基于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颜色,当前的技术方案普遍都是提供相同的供电电压给红绿蓝各色的发光二极管。事实上红绿蓝各色的发光二极管所需的工作电压以及发光效率各不一样,不加甄别的给红绿蓝各色的发光二极管施加相同的供电电压会造成部分发光二极管的效率低下和寿命变短,这是传统红绿蓝三合一灯珠之固有的电路拓扑结构和封装类型所带来的弊端。针对预定拓扑的像素点,有必要在实现白平衡的同时还兼顾性的给红绿蓝各色发光二极管提供差异性的工作电压。
发明内容
本申请涉及一种三基色显示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及与该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两者设置成串联连接的红色发光二极管;由红绿蓝三基色叠加成白光或彩色:在白光模式下,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同时点亮,将该红色、绿色和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段设为重合;或者,在彩色模式下,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段设为交叠,并且将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长设为相同或不同。
上述的三基色显示单元,其中:由红绿蓝三基色形成单色的色彩:
在单色模式下,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分时点亮,使该红色、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点亮时段互不交叠。
上述的三基色显示单元,其中:该红色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耦合到该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阳极;或该红色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耦合到该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各自的阴极。
上述的三基色显示单元,其中:
在白光模式下,所述第三电流值、第一电流值、第二电流值三者具有预设的比例关系。
上述的三基色显示单元,其中:
流经该绿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流值与流经该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电流值相加的和等于流经该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三电流值,所述的第三电流值、第一电流值、第二电流值三者的预设比例关系包括8:5:3或8:4:4。
上述的三基色显示单元,其中:
将该绿色、蓝色发光二极管与一第一分流支路设置成并联连接以及将该红色发光二极管与另一第二分流支路设置成并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酷矽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酷矽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9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