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38358.X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07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沈蕾;杜延军;沈国勤;姚杰;许建文;张领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E02D19/18;E02F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李泽中 |
| 地址: | 21426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缠绕 地层 垃圾场 防渗墙 施工 方法 | ||
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先后两次削掘进作业,第一次削掘进作业过程中去除防渗墙基线位置缠绕物,并对不稳定地层进行固化,为第二次掘进作业创造条件;第二次削掘进作业在固化后的区域内直接成墙。本发明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效率高、现场环境适应性强、成墙质量高、防渗效果好等优点,能够在含有缠绕物的不稳定地层中直接完成防渗墙的建设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国内垃圾处理技术较为落后、环保意识欠缺,很多地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在未经分类和未做防渗处理的前提下,直接填埋至废弃河塘、洼地等填埋场。时至今日,上述填埋场内的垃圾虽已经过长期自然降解而趋于稳定,但是由于上述填埋场多为废弃河塘、洼地,一旦降雨大量渗入填埋场垃圾所在地层,将导致垃圾渗出液向周边土壤中扩散,严重时还有可能直接流入或渗入附近的河道或湖泊中。由于垃圾渗出液通常成分复杂,重金属、总氮、总磷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必然会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危害。作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填埋场周围地下制作连续防渗墙,形成类似于平原水库的地下结构,从而将垃圾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隔离,阻止垃圾渗出液溢出,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当前,地下连续防渗墙成型的主流方法是水泥土搅拌墙技术,例如中国发明专利2016102501564公开了一种种双轮铣水泥土搅拌墙止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效率高、震动噪声小、安全性能好,以及置换土量少、绿色环保等优点。然而,若将该专利方法直接应用于上述垃圾填埋场,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地层中含土量小、层次差、孔隙大,垃圾地层极度不稳定,渗流浆极易从垃圾层的孔隙中中流失,铣削下搅时仅靠铣轮的喷浆量,根本无法满足渗流浆的流失量,从而导致注浆量巨大,且无法下搅护壁成墙;二是垃圾中通常含有大量塑料袋、布团、蛇皮袋、线缆等条状或片状缠绕物,一方面该缠绕物极易包裹缠绕在铣轮上,导致铣轮无法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当提升铣轮进行清理时,铣轮将缠绕物及缠绕物包裹的垃圾带出地面,从而使地下出现更大的空洞,造成浆液大量流失,严重时还将导致槽壁坍塌无法成槽,乃至发生埋钻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具体现场环境适应性强、施工效率高、成墙质量好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含缠绕物地层或垃圾场地层防渗墙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防渗墙轴线位置,开挖基础沟槽;
(2)向基础沟槽中填充固化剂及膨润土、增稠剂、保水剂混合物;
(3)通过铣削水泥土成墙设备,将基础沟槽中的混合物搅拌形成渗透浆;在当前幅桩位置进行第一次铣削掘进作业,期间同步补充渗透浆;
(4)作业过程中,如遇铣轮被缠绕物缠绕,则提升铣轮进行清理,然后继续下入沟槽进行铣削掘进作业,期间同步补充渗透浆;达到预设深度后,回转提升铣轮,即完成一个幅桩的施工;
(5)移机定位至下一个幅桩,重复步骤(3)~(4),直至完成全部幅桩的施工;
(6)待渗透浆固结成型后,通过铣削水泥土成墙设备进行第二次铣削掘进作业,形成稳定的水泥土导墙;
(7)在水泥土导墙内侧形成防渗墙。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基础沟槽位于防渗墙轴线上方,所述基础沟槽的宽度为1~1.2米、深度为2~3米。
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固化剂为水泥或水泥与工业废渣混合的固化剂。
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所述水泥添加量体积比为25~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8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