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促进牙组织修复的口腔植入式无线供电发光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2583.2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7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谢曦;钟璐宇;张涛;杭天;杨成端;陈惠琄;胡宁;何根;吴倩妮;黄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H02J50/12;C09D183/04;B05D7/24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曹爱红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组织 修复 口腔 植入 无线 供电 发光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促进牙组织修复的口腔植入式无线供电发光微装置,采用共振线圈系统进行供电,不会存在传统的采用导线连接的供电方式容易导致的导线磨损、裸露、接触不良问题和安全隐患或传统电池供电方式存在的电池尺寸局限、使用寿命局限或更换麻烦等问题,更加便捷安全,通过体外发射线圈与体内接收线圈的电磁感应效应,在高频的交变磁场作用下进行能量传输,可在治疗过程中为植入口腔内的LED光疗灯提供持续的电源供给,为植入式设备的长期电能供给提供了可靠的优选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牙科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促进牙组织修复的口腔植入式无线供电发光微装置。
背景技术
牙科医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修复口腔系统,恢复由于创伤、疾病、萎缩或外科手术而造成的组织损伤、缺陷或伤口。如在口腔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术后创口是位于口腔粘膜或颌骨附近的伤口。而拔牙则是最为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如在切除肿瘤的时候需要拔牙)。一般而言,由于组织的愈合周期较长,这些术后创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护理和治疗,否则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适。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是拔牙后干燥的拔牙窝,由于血块的溶解导致牙槽骨被暴露出来,容易引发严重且持续性的疼痛、口臭以及局部的淋巴腺炎。同时,拔牙手术后造成的缺牙部位,一般需要进行人工牙根的种植,即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种植体植入人体缺牙部位的上下颌骨内,待手术伤口愈合后,在其上部安装修复假牙。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患者牙槽骨与种植体之间的适当结合,这一过程被称为骨整合。一般而言,种植体的植入需要一个相对健康且质地好的骨组织环境,而如果拔牙窝的伤口组织出现长时间不愈合或炎症频发等情况,将并不利于人工钛种植体的植入。且在种植体植入后,骨整合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越长,也越容易引发一些种植体表面周围的炎症和疾病。
除机械治疗外,使用激光和发光二极管(LED)进行牙周光疗的治疗方式在牙周病学界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在临床表现、治疗流程和治疗结果等方面都呈现出各种有益的影响。相较于机械治疗和化学疗法而言,光疗的治疗方式显得更为温和,不会对组织造成机械损伤或带来其他的副作用。现在,机械治疗、化疗和光疗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正逐渐变得流行起来。
光疗技术发展至今,其理念和应用已经延伸到了牙科领域的多个方面,并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医疗体系。然而口腔的生理环境复杂,病症种类繁多,即便发展迅速,现已有的光疗技术手段也并非适用于其它所有的病理场景。针对不同的组织部位和症状,出于不同的诊疗目的,则需要选择不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而光疗在针对某些场景下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优化。现有的光疗技术存在的局限和弊端及其原因主要有:
①口腔组织结构复杂,部分组织不易从外部进行光照治疗。现有的牙科光疗设备大部分是外部光源,如探头外接激光器或二极管外接电源,其发出的光线容易照射到一些表层或浅层的组织,产生光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然而对于一些深层的或结构比较紧密的组织而言,外部光源则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照射。如一般拔牙后,为了防止创口感染,需要对受损部位进行包扎并盖上纱布,此时由于纱布的透光性等问题,难以再使用外部光源对组织进行光照治疗。再如当人工牙根植入后,若种植体和牙槽骨之间没有达到适当的结合,其引发的炎症也难以通过光照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也是种植体周围的发炎目前在临床上来说还属于不治之症的原因之一。
②操作繁琐,治疗不方便。低功率激光光疗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光疗方法之一。然而即使激光功率低,由于能量范围集中,也会产生少量的热效应,所以使用的同时需要进行水冷处理,操作复杂。而对于现有的大部分光疗方法而言,不论是激光光疗或是LED光疗,由于是从口腔外部进行光照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上下颌需要时刻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以保证光线能够进入口腔内。这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③难以按需对光源进行调控。组织愈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整个治疗周期中都需要适时地进行低功率的光照。然而在这期间,患者往往会因为一些现实的因素(如高额的治疗费用和有限的仪器数量)而无法按照自身治疗的需求对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光源波长等参数进行调整;一些植入式或穿戴式的LED光疗器件靠电池驱动,也难以保证其应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25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