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1450.3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8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靖立伟;邱清泉;朱承治;李振明;陈盼盼;罗朝志;桑文举;于国鹏;宋乃浩;张国民;肖立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31/16;G01L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源 安全性 评估 实验 平台 | ||
一种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平台,为金属管状结构,金属管的内腔为实验腔(15)。第一电压引线(1)的一端连接高压发生器的正极,第一电压引线(1)的另一端连接金属棒电极(6);第二电压引线(14)的一端连接高压发生器的负极,第二电压引线(14)另一端连接金属板电极(16)。输液口(7)、出液口(12)、安全阀(9)和爆破阀(10)、十个压力传感器(P1‑P10)固定在实验腔(15)上并与实验腔(15)内部联通。金属棒电极(6)和金属板电极(16)组成放电系统,和高压发生器连接形成放电回路;通过调节金属棒电极(6)的长短调节金属棒电极(6)与金属板电极(16)的放电间隙长度,调整放电电压,控制放电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超导能源管道是电能和液体燃料一体化输送的新型能源输送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基于液化天然气(LNG)的混合工质的冷量冷却超导直流电缆通电导体实现电力输送,同时将LNG作为燃料输送,从而实现输电/输送燃料一体化输送。与常规LNG单独输送及常规电力输送相比,可大幅提高输送效率,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由于LNG在气化后具有燃烧、甚至爆炸可能,要实现超导直流能源管道进行电力/LNG输送,首先需要解决基于LNG的混合工质热传导、电气、安全等性能。
电能和液体燃料一体化输送能源管道,目前尚无类似的技术可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平台,以满足基于LNG的混合工质热传导、电气、安全等性能的研究需要。
本发明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电极对高压放电产生电弧形成的点热源,模拟超导直流电缆绝缘击穿产生的电弧点热源,导致液体电介质气化后,在液体电介质中的产生的压力变化、传播的规律;可用于在超导直流电缆绝缘击穿情况下,基于LNG的混合工质在密封环境中的安全性能研究。
本发明通过调节金属棒电极的长短,调整金属棒电极与金属板电极间的放电间隙长度,实现放电能量可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述。
所述的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平台为金属管,包括电压引线、法兰及固定螺栓绝缘结构件、金属棒电极、固定在金属管上、并与金属管内腔联通的输液口和出液口,以及安全阀、爆破阀、十个压力传感器组成。输液口和出液口安装有开关阀,用于控制流量。安全阀和爆破阀安装在金属管上,十个压力传感器安装金属管上部的内壁上。金属管的内腔为实验腔。
所述的金属管密封,通过实验腔两端的法兰与外部连接。
第一电压引线的一端连接高压发生器的正极,第一电流引线的另一端与金属棒电极连接;第二电压引线的一端高压发生器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压引线的另一端与金属板电极连接;金属棒电极和金属板电极组成放电系统,与高压发生器形成放电回路。实验腔的两端均装有第一金属法兰与第二金属法兰。第一电压引线和第二电压引线分别通过绝缘结构件和第一金属法兰固定连接;第一金属法兰通过固定螺栓与第二金属法兰密封连接。
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金属管内腔中的待测液体介质的压力变化和压力传播情况。
本发明点热源安全性评估实验平台工作时置于容器内,通过容器内的第一绝热支撑件与第二绝热支撑件支撑,第一绝热支撑件与第二绝热支撑件安装于容器底部。开始测量前,通过输液口向实验腔内注入待测液体电介质,通过安装在输液口和出液口的开关阀控制输液速度。测量结束后,通过出液口排出待测液体电介质。容器内盛有与待测液体电介质的材料相同、等温的液体电介质,以保持实验腔温度与外部基本相同。
金属棒电极和金属板电极位于实验腔的中心轴线位置;高压发生器用于产生直流高压,为金属棒电极与金属板电极组成的放电系统提供高压,产生放电,形成近似点热源,从而模拟超导直流电缆绝缘击穿状况;压力传感器测量点热源在密闭容器中的待测液体电介质中的压力变化、传播数据,以研究超导直流电缆绝缘击穿情况下LNG的混合工质在密封环境中的产生的压力变化及其传播规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14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化植物种子种植器
- 下一篇:一种水稻有机驱虫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