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散热的盘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28120.9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9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青;苏双双;胡红生;娄骏彬;谢园;姜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9/42 |
代理公司: | 嘉兴海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1 | 代理人: | 郑蓓环 |
地址: | 314001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散热 盘式磁 流变 阻尼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散热的盘式磁流变阻尼器,包括外缸体、内缸体、上盖、下盖、惯性环、旋转轴和凸轮;惯性环和内缸体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磁流变阻尼通道,磁流变阻尼通道内有磁流变液;内缸体和外缸体之间有空隙,为第一散热通道;外缸体的两侧开有通孔,通孔为第二散热通道;上盖上开有通孔,通孔为第三散热通道;下盖上开有通孔,通孔为第四散热通道。本发明结构简单,旋转轴旋转,凸轮带动上活塞和下活塞往复运动,通过各散热通道,将磁流变阻尼器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实现空气流通,实现了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散热结构的盘式磁流变液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阻尼器在减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磁流变液阻尼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架等,因其具有可调节等优点;减震的原理就是利用磁流变液在磁场中粘度可控可调特性(即磁流变液可实现液态-半固态之间的调节变化),磁流变液在没有磁场的情况下,磁流变液呈液体状态,磁性颗粒无序排列;加了磁场后,磁流变液会呈一种半固体的状态。由于磁流变阻尼器有着响应快,可控的优点,但需要通入电流,会产生热量,且磁流变阻尼器是密封装置,不易散热,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散热,容易烧坏设备。
如公开号为CN 108843720 A,公布日为2018.11.20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旋转式的磁流变阻尼器,此发明通过对磁流变液阻尼通道长度的控制使阻尼器具有更宽范围的可调阻尼力矩,提高了阻尼器的适应性,但其有多处线圈,线圈散热多,且不可排出,很容易会烧坏设备。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自动散热的盘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在工作时,内部线圈产生的热量,通过活塞的运动,将阻尼器内的空气进行流通,将热量能自动排出去,保护磁流变阻尼器不被烧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动散热的盘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包括外缸体、内缸体、上盖、下盖、惯性环、旋转轴和凸轮;外缸体呈圆环形;上盖安装在外缸体的上方,下盖安装在外缸体的下方;内缸体安装在外缸体的里面;惯性环安装在内缸体内,惯性环能在内缸体内活动,且惯性环和内缸体之间有间隙,间隙为磁流变阻尼通道,磁流变阻尼通道内有磁流变液;旋转轴至上而下依次穿过上盖、内缸体、惯性环和下盖;内缸体表面绕有线圈;
内缸体和外缸体之间有空隙,为第一散热通道;
外缸体的两侧开有通孔,通孔为第二散热通道;
上盖和内缸体的上表面之间为第一活动空间;第一活动空间内安装有上密封板,上密封板将第一活动空间分割成四个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内安装上活塞;上活塞在活动区域内沿着上密封板之间往复运动;上盖上开有通孔,通孔为第三散热通道;第三散热通道与第一活动空间相连通;上活塞一侧连接上弹簧的一端,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缸体的内壁上;上活塞的另一侧与凸轮线连接;凸轮和旋转轴过盈连接
下盖和内缸的下表面之间为第二活动空间;第二活动空间内安装有下密封板,下密封板将第二活动空间分割成四个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内安装下活塞;下活塞在活动区域内沿着下密封板之间往复运动;下盖上开有通孔,通孔为第四散热通道;第四散热通道与第二活动空间相连通;下活塞一侧连接下弹簧的一端,下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缸体的内壁上;下活塞的另一侧与凸轮线连接;凸轮和旋转轴过盈连接。
进一步的,外缸体两侧的通孔的中心点与线圈的中心点在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上密封板呈L型。
进一步的,下密封板呈L型。
进一步的,上密封板的上部和上盖固定,上密封板的下部和内缸体的上表面固定。
进一步的,下密封板的下部和下盖固定,下密封板的上部和内缸体的下表面固定。
进一步的,第三散热通道有四个,分别与第一活动空间内的四个活动区域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学院,未经嘉兴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81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