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导能源管道的运行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5316.2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8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延兴;公茂琼;盛勃闻;毛航银;徐晨博;李振明;陈盼盼;于国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4 | 分类号: | F17C5/04;F17C13/04;F25D3/10;F25D16/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曹卫良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导 能源 管道 运行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提供的超导能源管道的运行控制系统,包括:超导能源管道、与所述超导能源管道两端连接的储液罐、与其中一储液罐一端管道连接的LNG潜液泵、与所述LNG潜液泵管道连接的制冷单元、与所述制冷单元管道连接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另一所述储液罐,当LNG的需求量减少时,将过量的LNG反向输送回起点,反向输运所用管道为普通输运管道,为保证在输运过程中温升过大,采用混合工质制冷机进行降温;最后,反向输运的LNG进入储液罐前,进入换热器与液氮换热,进一步降温后,进入储液罐,电力正常输送的前提下,实现了LNG输运量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导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导能源管道的运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的能源资源和负荷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电力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人口和负荷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远景,我国未来能源资源和负荷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我国将有大约5亿千瓦的电力需要从西部地区送往中东部地区,年输送电能将达到2.3-2.5万亿度。由此可见,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国不仅“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而且电力资源与负荷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发展大容量远距离电力输送技术仍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陆续启动,气电同时输送进入超导研究的视野,利用天然气液化设备同时满足超导输电要求,降低超导输电的成本,并提高天然气输送稳定性与安全性。
超导输直流电电缆需要的冷却系统,如果采用液化天然气(液化温度为110K)或液氢(液化温度为27K)作为冷却介质,就可以实现输电和输气的一体化。这是因为,一方面,目前已有的高温超导材料如TlBaCuO(Tc~125K)和HgBaCuO(Tc~150K)的临界温度已经超过了液化天然气温度,仅从临界温度的角度看,已经具备研制输电输气一体化“超导能源管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天然气或氢气,不仅可以将不可调度的波动能源转变成可调度的能源,而且可以用于超导输电电缆的冷却。
然而,在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过程中,管道的输运量需要跟据实际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当需求量减少时,输运量也随之减少,由于输运量的减少,输运过程中的温升量增加,当温度升高至超导临界温度(90K)以上时,电缆将不再超导。
发明内容
有鉴如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解决输运过程中LNG流量与超导电缆温度的协同控制问题的超导能源管道的运行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导能源管道的运行控制系统,包括:超导能源管道、与所述超导能源管道两端连接的第一储液罐、第二储液罐、与所述第二储液罐一端管道连接的LNG潜液泵、与所述LNG潜液泵管道连接的制冷单元、与所述制冷单元管道连接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储液罐,当LNG的需求量减少时,将过量的LNG由所述第二储液罐反向输送至所述LNG潜液泵,再经所述制冷单元降温后进入所述换热器换热,再进入所述第一储液罐。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之间包括多根所述超导能源管道,将偶数根所述超导能源管道设为两两一组,且同组所述超导能源管道间用第一电磁阀连接。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单元为混合工质制冷机。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以液氮作为冷却介质。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53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