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设备对接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5304.X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5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佩云;温秀秀;王楠;窦攀松;杨璧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49/111 | 分类号: | H04L49/111;H04L6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李明;赵吉阳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设备 对接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物联网设备对接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针对第一物联网设备的符合第一设备接口协议的第一设备接口消息;确定用于待与所述第一物联网设备对接的第二物联网设备的对接设备接口消息;根据预配置的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对接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所适用第二设备接口协议的第二设备接口消息;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接口消息至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由此,可有效降低物联网集成平台对接的难度和复杂度,具有可扩展性强、可维护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物联网设备对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中物体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数量也在快速发展,而目前跨厂商品牌跨设备类型跨系统的设备如何实现统一接入与管控,进而实现设备间的联动需求是现在物联网行业应用方案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智慧楼宇/社区/园区等,建设方案涉及安防、消防、电梯等系统和设备的集成和管理,需要实现消防火灾报警器报警时让门禁处于打开状态以及让电梯处于停用状态,这涉及到消防报警设备、门禁设备以及电梯设备的联动监测和执行,联动监测和执行的前提条件是可以实现与这些设备的交互,需要实现消防系统或设备、安防门禁系统以及电梯设备的集成。
当今,物联网集成应用对跨厂商跨类型跨系统的设备统一接入与管控方案存在以下问题:目前物联网跨行业跨系统的设备接入管控均采用统一规划一个集中化运行管控系统,实现各子系统集中化管理,各设备接入管理,根据需求定制化开发场景。这种方案兼容性差,后期扩展困难。当需要接入新的子系统或新种类或其他品牌的设备时,除了需要对接开发外,当涉及与之前接入的设备联动时,还需要了解之前的实现逻辑才能完成,导致实际方案的运营与维护成本也很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业界暂无较佳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物联网设备对接方法及装置,用以至少解决目前相关技术中跨厂商、跨类型或跨系统的物联网设备对接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物联网设备对接方法,包括:获取针对第一物联网设备的符合第一设备接口协议的第一设备接口消息;确定用于待与所述第一物联网设备对接的第二物联网设备的对接设备接口消息;根据预配置的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对接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所适用第二设备接口协议的第二设备接口消息;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接口消息至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
可选地,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包括针对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与至少一个第二设定设备接口协议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其中,根据预配置的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对接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第二设备接口协议的第二设备接口消息包括:判断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是否符合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当不符合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时,根据第一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的媒介消息;根据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和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所对应的第二设备接口协议,从所述至少一个转换规则中确定目标接口协议转换规则;根据所述目标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所述媒介消息转换为第二设备接口消息。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当符合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时,根据第二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所述第二设备接口协议的所述设备接口消息。
可选地,获取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包括:根据针对所述第一设备接口协议的接口协议转换规则,将所述第一设备接口消息转换为符合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的封装消息;发送所述封装消息至运营服务端;响应于所述封装消息,从所述运营服务端获取所述对接设备接口消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设备接口协议包括HTTP协议。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定设备接口协议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设备接口协议:TCP/IP协议、MODBUS TCP/IP协议、MQTT协议、ONVIF协议和NB-IoT协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53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超导电缆的装置
- 下一篇:立体PVC台布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