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充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8014.2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0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董其爱;罗煌;肖磊;谢斌;任波;李京;骆鹏;谭宝春;熊博;刘雄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14;B60L5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充电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系统,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车载充电系统包括:多个充电口,所述多个充电口与所述新能源车辆的车载蓄电池连接以便于与所述多个充电口对接的充电枪为所述车载蓄电池充电,每一充电口对应于所述车载蓄电池的一条充电支路;多条通信支路,分别与所述多个充电口所在的多条充电支路对应以支持对应充电支路的通信;以及充电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多条通信支路分别与所述多个充电口对接的充电枪通信,响应于任意多个充电口与充电枪对接,控制所述任意多个充电口所在充电支路的充电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车辆快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式多枪口的车载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城市的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大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地铁和有轨电车是现有的公共交通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中大运量的交通方式。然而,现有的地铁或有轨电车需要专门的电力系统和轨道配合实现运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购置成本高。为解决城市交通运输量又可以满足绿色、环保等未来环境保护的要求,多编组新能源电车应运而生。
目前,新能源电动大巴车运量有限,在城市主要干道上经常出现车辆拥挤、公交车站多人长时间等车的问题。多编组新能源电车既可以满足城市交通运量的需求,又可满足现有的城市地面的道路要求,直接在现有公路上行驶。因此,新能源车辆成为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投资和研究的对象。
现有技术中,一般每一新能源车辆上设置有一个与充电枪对接的充电口以用于充电。但由于多编组新能源电车的多编组、车身长、载重量大等特性,多编组新能源电车的储能动力电池需要的储存性能远远大于常见的新能源轿车。且多编组新能源电车主要依靠动力蓄电池作为动力源驱动车辆行驶,具有满足一趟载客运行任务的续航能力。故完成一趟载客运行任务就需要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若采用国标充电枪单口对多编组新能源电车进行充电,由于国标充电枪充电电流较小,导致单一充电枪充电时间太长,无法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车时间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载充电系统,以满足新能源车辆缩短充电时长的需求。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系统,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车载充电系统包括:
多个充电口,所述多个充电口与所述新能源车辆的车载蓄电池连接以便于与所述多个充电口对接的充电枪为所述车载蓄电池充电,每一充电口对应于所述车载蓄电池的一条充电支路;
多条通信支路,分别与所述多个充电口所在的多条充电支路对应以支持对应充电支路的通信;以及
充电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多条通信支路分别与所述多个充电口对接的充电枪通信,响应于任意多个充电口与充电枪对接,控制所述任意多个充电口所在充电支路的充电功率。
更进一步地,每一充电支路上设置有一开关装置,响应于任意一充电口与充电枪对接,所述充电口所在充电支路上的开关装置闭合。
更进一步地,每一充电口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之间设置有唤醒回路,响应于任意一充电口与充电枪对接,所述充电口与充电控制模块之间的唤醒回路连通,响应于所述唤醒回路连通,所述充电控制模块被唤醒以通过所述充电口对应的通信支路控制所述充电口对应的充电支路的充电功率。
更进一步地,每一唤醒回路上设置有一开关装置,响应于任一充电口与充电枪对接,所述充电口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之间的唤醒回路上的开关装置闭合以连通所述唤醒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8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