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解液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6126.4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0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娟娟;丁祥欢;张正华;马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9 | 分类号: | H01M10/0569;H01M10/0525;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解液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解液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含氟酮和助溶剂,所述助溶剂选自氟代碳酸酯、氟代芳香烃和氟代醚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组合物提高了含氟酮溶解度,具有降低电解液粘度,提高电池倍率性能、高温性能、循环性能,改善电池安全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特别涉及通过助溶剂增加含氟酮尤其是全氟-2-甲基-3-戊酮在电解液中溶解性的组合物及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循环性能好、比能量高等显著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类数码产品、动力储能和汽车动力电池等各种领域。锂电池的正极为含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类和磷酸盐类,负极目前多采用碳质材料或硅碳复合材料,电解液则是由锂盐、溶剂及少量其它的添加剂复配而成;其中,锂盐以六氟磷酸锂为主,溶剂以碳酸酯类混合溶剂为主。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电的负极活性很强,满充电态的负极具有接近金属锂的还原电位,电解液视溶剂配比的差异,也是可燃或是易燃的。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一旦发生热失控反应时,内部短路的火花和高温容易导致电池外壳破裂,泄露出来的电解液很容易被引燃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燃烧和热量释放,导致起火引发事故。因此锂电池的安全性仍存在较大隐患。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传导锂离子的基本介质,类似于电池的“血液”,其性质对电池的性能,包括其容量发挥、工作温度范围、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等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改善电解液是增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了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在电解液方面展开工作,目前常见的方法有:
(1)在电解液中使用较多的高沸点溶剂,如含量较高的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甚至某些砜类溶剂。这类溶剂的沸点较高,闪点也比线性碳酸酯(如碳酸二甲酯)等高得多,有利于提高电解液的闪点。但这类方法不能改变电解液可燃的特性,同时高沸点的溶剂往往粘度也比较高,对电池的如内阻、倍率性能等性能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其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运用得比较少。
(2)在电解液中添加阻燃性的添加剂,特别是磷酸酯类,常用的方案有磷酸烷基酯,如磷酸三甲酯(TMP)、磷酸三乙酯(TEP)、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乙基磷酸二乙酯(DEEP)、亚乙基磷酸甲酯等研究得比较多;芳香基磷酸酯类,如磷酸三苯酯(TPP)等也可以提高电解液的自熄时间。磷酸酯类具有较好的阻燃特性和良好的正极上的耐氧化性,但在锂电池的石墨负极上不够稳定,容易发生还原分解,且无法形成稳定性好的表面膜,因此含有磷酸酯类的电解液其循环性能比较差,难以达到实用的水平,因此也不够理想。
近几年来,在电解液中增加阻燃性的三聚磷腈类物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这类物质在电极上稳定性好,阻燃效果甚至优于磷酸酯类,是目前最为看好的阻燃添加剂类。但是,三聚磷腈类化合物的粘度偏大(常温下1.2mPa·S,高于DEC的0.75mPa·S),售价较高,电解液中为了达到阻燃需要添加较高的含量(如10%~15%),导致电池性能损失较多,成本方面也显著上升,影响了这一方案的商业推广。
鉴于以上不足,本发明人努力尝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减少磷腈类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消极影响。本发明人发现,含氟酮具有这方面的潜质,特别是全氟-2-甲基-3-戊酮,粘度在25℃下仅为0.39mPa·S,比碳酸二甲酯DMC还要低得多(0.59mPa.s),灭火浓度范围在4%~6%,臭氧耗损潜能值(ODP)值为0,全球温室效应值(GWP)为1,属于绿色环保化合物,对环境、人体的危害几近为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灭火剂。王青松等还报道(doi:10.1115/1.4039418)使用CO2灭火剂灭火后,锂离子电池可能发生复燃,但全氟-2-甲基-3-戊酮可有效熄灭锂离子电池火灾。鉴于全氟-2-甲基-3-戊酮较好的灭火性能且对环境无污染的特性,如果将其用于电解液中,利用其蒸气压较高的特性(25℃时约为40Kpa),以期达到降低电解液气相成分中溶剂的分压,起到阻止电池燃烧或者延长电池起燃时间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61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