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2238.2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9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牛余刚;高玉和;秦英超;韩增强;张甜甜;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42;C22C38/44;C21D1/18;C21D9/36;C21D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217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磨机大 直径 耐磨 生产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到耐磨钢球生产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中,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5~0.9%,Si 0.2~0.5%,Mn 0.6~1.0%,P≤0.020%,S≤0.020%,Cr 1.20~1.7%,Ni≤0.30,Cu≤0.25%,Mo0.10~0.25;余量为铁和其它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人通过不断优化调整钢材内部的合金元素含量,获得了最佳的棒料组分配比,可以适应磨机内的复杂工况环境,延长了耐磨钢球的耐疲劳性能,增加了钢球耐磨度,并有效的减少了钢球的破碎率,使用寿命更长,可以更好的为矿山企业节约磨损消耗,降低磨矿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耐磨钢球生产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还涉及上述材料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大型的半自磨机越来越多,半自磨耐磨钢球质量优劣关乎到磨机的正常生产运行及生产成本高低,目前市场上应用于钢球生产的钢材棒料合金元素偏低,耐疲劳性、耐磨性一般,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破碎。
关于耐磨钢球生产用钢材棒料,市售的耐磨钢球生产用钢材棒料,其化学成分见说明书的表1,上述的耐磨钢球生产用钢材棒料其缺点是,使用上述材料生产的钢球产品合金元素偏低,耐疲劳性、耐磨性一般,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破碎,对矿山磨机运转产生严重影响。
关于耐磨钢球材料,CN108977728A公开了一种耐磨钢球,其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如下:C:1.2~2.1%,Si:0.3~0.8%,Cr:1.2~2.2%,Ti:0.08~0.14%,Mn:0.5~1.3%,B:0.04~0.15%,Al:0.05~0.35%,Mo:0.15~0.8%,Re:0.03~0.07%,Nb:0.04~0.13 %,P≤0.05%,S:≤0.03%,余量为铁。
上述发明通过合理选取铸造钢球中各元素及其含量的控制,可以起到固溶强化、细晶强化作用,同时可以形成细小而弥散分布的硬质颗粒,亦可以抑制奥氏体的转变,促进马氏基体的形成,进而提高了钢球的韧性和硬度;最大限度地提高铸造钢球的抗冲击能力、耐磨性,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CN108677100A披露了一种球磨机用高碳低铬耐磨钢球,其特征在于,其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为: C1.3-1.6、Si1.6-2.2、Mn0.5-0.9、Cr0.2-0.4、Ni0.15-0.25、Cu0.1-0.2、B0.4-0.8、W0.3- 0.6、Al0.1-0.2、Zr0.2-0.3、Er0.05-0.07、Yb0.04-0.06、S≤0.04、P≤0.04、余量为Fe。
因此,需要针对上述棒料进行改进,不断的优化调整钢材内部的合金元素含量,减少了钢球的破碎率,使用寿命更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有效的减少了钢球的破碎率,延长使用寿命的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的钢球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材料,该材料中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0.5~0.9%,Si 0.2~0.5%,Mn 0.6~1.0%,P≤0.020 %,S≤0.020%,Cr 1.20~1.70%,Ni≤0.30,Cu≤0.25%,Mo0.10~0.25;余量为铁和其它不可避免的杂质。
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75%,Si 0.4%,Mn 0.8%,P≤0.020 %,S≤0.020%,Cr 1.5%,Ni≤0.30,Cu≤0.25%,Mo 0.20;余量为铁和其它不可避免的杂质。
上述的适用于半自磨机大直径耐磨钢球生产的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1)将检测合格的原材料下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22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