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2010.3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3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印实;邓世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6 | 分类号: | H01M8/026;H01M8/0263;H01M8/1004;H01M8/04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范盈 |
地址: | 71004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脉 仿生 压渗型 三合 一双 极板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极板(1)和阳极板(2),阴极板(1)单面刻蚀有流道,阳极板(2)双面刻蚀有流道,所述的阴极板(1)和所述的阳极板(2)通过粘结剂紧密粘结形成双极板整体;所述的阴极板(1)和阳极板(2)上靠近一边顺序设置有贯穿阴极板(1)和阳极板(2)的氧化剂配液腔(3)、冷却液配液腔(7)、燃料配液腔(5),阴极板(1)和阳极板(2)上靠近另一边顺序设置有贯穿阴极板(1)和阳极板(2)的燃料集液腔(6)、冷却液集液腔(8)、氧化剂集液腔(4);
所述的阴极板(1)正面主体区域分布有氧化剂配液主道(11)、氧化剂配液子道(13)、氧化剂集液主道(12)、氧化剂集液子道(14),其中所述的氧化剂配液主道(11)与所述的氧化剂配液子道(13)相连、所述的氧化剂集液主道(12)与所述的氧化剂集液子道(14)相连;所述氧化剂配液主道(11)与氧化剂配液腔(3)相连通,氧化剂集液主道(12)与氧化剂集液腔(4)相连通;所述的氧化剂配液主道(11)、氧化剂配液子道(13)组合为叶脉仿生形,所述的氧化剂集液主道(12)、氧化剂集液子道(14)组合为叶脉仿生形;
所述的阳极板(2)正面主体区域分布有冷却液流道(21)和冷却液流道肋板(22),冷却液流道(21)两端分别与冷却液配液腔(7)和冷却液集液腔(8)连通;所述的阳极板(2)背面主体区域分布有燃料配液主道(23)、燃料配液子道(25)、燃料集液主道(24)、燃料集液子道(26),其中所述的燃料配液主道(23)与所述的燃料配液子道(25)相连、所述的燃料集液主道(24)与所述的燃料集液子道(26)相连;所述燃料配液主道(23)与燃料配液腔(5)相连通,燃料集液主道(24)与燃料集液腔(6)相连通;所述的燃料配液主道(23)、所述的燃料配液子道(25)组合为叶脉仿生形,所述的燃料集液主道(24)、所述的燃料集液子道(26)组合为叶脉仿生形;
所述的阴极板(1)和所述的阳极板(2)均由第一泡沫金属层(27)和第二泡沫金属层(30)构成,所述的第一泡沫金属层(27)和所述的第二泡沫金属层(30)由分隔板(29)分隔开;所述的第一泡沫金属层(27)中负载有催化剂(28),所述的第二泡沫金属层(30)内填充有相变材料(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剂配液主道(11)截面积为与之相连的3条所述的氧化剂配液子道(13)截面积之和;所述的氧化剂配液子道(13)又自为叶脉仿生形;所述的氧化剂集液主道(12)截面积与所述的氧化剂集液子道(14)截面积相等;所述的氧化剂集液子道(14)又自为叶脉仿生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料配液主道(23)截面积为与之相连的3条所述的燃料配液子道(25)截面积之和;所述的燃料配液子道(25)又自为叶脉仿生形;所述的燃料集液主道(24)截面积与所述的燃料集液子道(26)截面积相等;所述的燃料集液子道(26)又自为叶脉仿生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极板(1)正面主体区域分布的所述的氧化剂配液主道(11)、所述的氧化剂配液子道(13)、所述的氧化剂集液主道(12)、所述的氧化剂集液子道(14)共同将所述的阴极板(1)正面主体区域分割为大小、形状均一的具有活性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板(2)背面主体区域分布的所述的燃料配液主道(23)、所述的燃料配液子道(25)、所述的燃料集液主道(24)、所述的燃料集液子道(26)共同将所述的阳极板(2)背面主体区域分割为大小、形状均一的具有活性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叶脉仿生压渗型三合一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板(2)正面主体区域的冷却液流道(21)中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的阴极板(1)正面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区域及所述的阳极板(2)背面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区域中的浓差方向相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201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