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11827.9 | 申请日: | 2019-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79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应辉;潘志宏;沈中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98;E04H9/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杭行 |
| 地址: | 212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竖向 摩擦 耗能 装置 装配式 剪力 | ||
本发明公开了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由预制剪力墙板、预埋钢板、预埋开槽板、预埋螺栓、摩擦材料组装成一个整体。改变了传统装配式剪力墙的竖向拼接方式,以弯曲破坏为主,从而避免剪切脆性破坏。通过非对称摩擦设计,在小震下墙板整体工作,中大震下墙板沿竖缝剪切滑移,由整体墙工作变为各墙板分别抗震,满足两阶段抗震设防目标。通过摩擦装置耗散地震能量,能实现结构低损伤目的。由于摩擦装置直接用于剪切滑移面,效率更高。竖缝摩擦装置与墙板装配的连接装置合二为一,便于震后维修更换。由于将整体墙分隔为多块条形墙板,可以在工厂进行墙板的规格化生产,同时方便运输、吊装,更好地发挥装配式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
背景技术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符合国家发展阶段住宅产业化指导思想,装配式建筑以“六化一体”的建造方式为典型特征,即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主要有生产效率高,建筑质量高,节约资源、减少能耗,清洁生产,噪声污染小等优点。
目前装配式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常用连接方法主要是通过灌浆钢套筒连接,然后现浇混凝土的湿接法。采用该技术钢筋受力连续,但钢套筒用量大,且套筒单价较高,钢筋被连接部位施工精度要求高,不适合截面宽度较小、钢筋较密的剪力墙构件。
连接设计是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各个构件构成整体,有效的连接设计必不可少。连接设计首先自身在受荷载情况下保证去强度,不是薄弱环节,保证连接装置有效传递内力。还要保证连接部位具有足够的刚度。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的竖向接缝传递预制剪力墙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相邻墙板竖向荷载不同时,竖向接缝能把荷载以剪力的形式由一个墙板传给另一个墙板,使两者较均匀受力。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竖向接缝把固定在基础上的墙板联接在一起,形成剪力墙系统,共同受力发挥整体作用。预制剪力墙竖向接缝常用的后浇带连接属于“强连接”,可以达到与现浇剪力墙结构相似的性能,但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仍是以剪切变形为主,因此如何通过“适度连接”使结构在承载力和延性相互协调中获得更适宜的抗震性能,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和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仍是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竖向接缝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仍是以剪切变形为主,不能使结构在承载力和延性相互协调中获得更适宜的抗震性能,无法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和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包括两个预制剪力墙,分别为第一预制剪力墙和第二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剪力墙和第二预制剪力墙之间通过至少一组竖向摩擦耗能装置,每组所述竖向摩擦耗能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预制剪力墙靠近第二预制剪力墙的一侧的预埋钢板、设置在第二预制剪力墙靠近第一预制剪力墙的一侧和预埋钢板位置对应的预埋开槽板,所述预埋钢板和预埋开槽板之间设有第一摩擦材料,所述第一摩擦材料通过胶水粘贴在所述预埋钢板上,所述预埋开槽板的一侧设有固定盖板,所述预埋开槽板与固定盖板之间设有第二摩擦材料,所述第二摩擦材料通过胶水粘贴在所述固定盖板上,所述预制开槽板中开有竖直方向的槽口,所述预埋钢板、第一摩擦材料、第二摩擦材料、固定盖板上都设有螺栓孔洞且都和所述槽口位置对应,设有预埋螺栓穿过所述螺栓孔洞和所述槽口并施加预紧力,使第一预制剪力墙和第二预制剪力墙成为一个整体。
所述的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为铜片、铝片、高强钢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预埋螺栓的螺母和垫片之间设有蝶形弹簧。
所述预埋钢板和预埋开槽板通过连接件分别和第一预制剪力墙、和第二预制剪力墙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18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