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1546.3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2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刘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天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1/14 | 分类号: | F26B11/14;F26B23/10;F26B25/00;F26B25/04;F26B25/12;B08B9/08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阳江军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材料 干燥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包括支架,处理机构,搅拌机构,电控柜,进料口,出气口,出料口和排水口,本发明通过设置处理机构,干燥时蒸汽进口通过快速接头接蒸汽源,打开蒸汽进口处的阀门,往蒸汽通道输送高温蒸汽,加热片通电运行进行加热,采用高温蒸汽和加热片组合式干燥方式,提高干燥装置的干燥效率;通过设置保温层和排水口,保温层对蒸汽通道和处理箱起到保温作用,降低蒸汽通道内热量的散失,提高高温蒸汽的加热效果,且避免处理箱内热量的散失,提高加热片的加热效果,降低电能的消耗,降低干燥处理装置的运行成本,定期打开排水口处的阀门,排出蒸汽通道内的液体,避免液体在蒸汽通道内长时间存放而变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大多具有吸水性,既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由于在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其会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较长,会使得建筑材料吸潮而影响其使用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在使用前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干燥,目前的建筑材料干燥装置对建筑材料的干燥效果不够理想,干燥的效率较低,建筑材料内的水分不能得到充分的去除,急需研制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且便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现有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采用单一的热风或者加热管进行加热,干燥效率较低,且干燥效果不理想,不能将建筑材料内的水分完全去除,加热效率低,消耗大量的电能,增加干燥处理装置的运行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解决现有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采用单一的热风或者加热管进行加热,干燥效率较低,且干燥效果不理想,不能将建筑材料内的水分完全去除,加热效率低,消耗大量的电能,增加干燥处理装置的运行成本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材料用干燥处理装置,包括支架,处理机构,搅拌机构,电控柜,进料口,出气口,出料口和排水口,所述的处理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的上方,且处理机构的下方贯穿至支架的内侧;所述的电控柜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的右侧,且电控柜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所述的搅拌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处理机构上方的中间位置,且搅拌机构的下方贯穿至处理机构的内部;所述的进料口焊接在处理机构上方的左侧,且进料口与处理机构的内部相通,该进料口的上方设置有旋盖;所述的出气口焊接在处理机构上方的右侧,且出气口与处理机构的内部相通,该出气口的内部设置有滤网,其中出气口的直径大于进料口的直径;所述的出料口焊接在处理机构下方的中间位置,且出料口与处理机构的内部相通,该出料口设置有阀门,其中出料口的直径等于进料口的直径;所述的排水口焊接在处理机构下方的右侧,且排水口与蒸汽通道的内部相通,该排水口设置有阀门。
所述处理机构包括处理箱,蒸汽通道,保温层,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加热片,所述的加热片采用两个,且加热片通过螺栓固定在处理箱内部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的蒸汽通道通过螺栓固定在处理箱的外侧;所述的保温层通过螺栓固定在蒸汽通道的外侧;所述的蒸汽进口焊接在蒸汽通道左侧的中间位置,且蒸汽进口的左端贯穿至保温层的外侧,该蒸汽进口与蒸汽通道的内部相通;所述的蒸汽出口焊接在蒸汽通道右侧的中间位置,且蒸汽出口的右端贯穿至保温层的外侧,该蒸汽出口与蒸汽通道的内部相通。
所述的蒸汽通道的尺寸与处理箱的尺寸匹配;所述的保温层的尺寸与处理箱的尺寸匹配,且保温层采用气凝胶毡材质;所述的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采用相同的尺寸,且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均设置有阀门和快速接头;所述的加热片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且加热片选用QY002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天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天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15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