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沉降片及横编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9544.0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8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山野浩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5/06 | 分类号: | D04B15/06;D04B15/9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成海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沉降 横编机 | ||
一种固定沉降片及横编机,固定沉降片和编织构件难以碰撞。固定沉降片(1)包括具有形成沉降弧的功能的板状的沉降片主体(2)。在沉降片主体(2)的至少一侧面(2a)上,设置沿从上方的始端(2f)朝向下方的终端(2g)的移动方向增加的那样的关于厚度的倾斜。在沉降片主体(2)的另一侧面(2b)上,也设置同样的倾斜。在两侧面(2a、2b)上设置厚度增大的倾斜,在(a)所示的主视图中沉降片主体(2)成为锥状。当线圈压板等编织构件从相向的针床的上方进入时,由于板厚在沉降片主体(2)的上方的始端(2f)变薄,所以能使其难以碰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横编机的针床的齿口侧前端的固定沉降片及具备这样的固定沉降片的横编机。
背景技术
以往,横编机具有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并列设置的编织针。针床以在齿口的前后相向的方式配置至少二张。各编织针被收容在设置于针床上的针槽内,以设置在前端的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的方式被驱动。在针床与齿口面对的前端侧的编织针之间,作为独立的构件配置板状的沉降片。编织针的驱动,在使前端的针钩进入齿口并从齿口上方向针钩供给编织纱线之后,以将针钩向针床拉入的方式进行。沉降片用于,当将编织针向针床拉入时,与由针钩形成的针编弧一起形成沉降弧,进行决定线圈的大小的定线圈密度。被安装在针床的齿口侧不动的固定沉降片,具有定线圈密度的基本功能,并且如果在固定沉降片的侧面上设置突起,则也能附加对编织针的侧方载荷进行支承的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具有定线圈密度功能的沉降片,也可使用齿口侧的前端部分进行摆动的可动沉降片。可动沉降片的进行摆动的前端部分具有将形成的线圈向齿口下方推入的功能。也可以将可动沉降片和固定沉降片并用,由固定沉降片进行定线圈密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固定沉降片,也可以由设置在齿口侧前端附近的孔支承成为顶齿的线材,当形成新的线圈时,使旧线圈的脱圈稳定。
在专利文献2的横编机中,也设置从设置在后针床的上方的辅助床向前后的针床的固定沉降片和编织针之间进行进退的线圈压板。线圈压板具有向编织针的针钩引导编织纱线或者压住编织的线圈的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1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20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03/018892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3的那样,设置在一针床例如后针床的上方进行并用的线圈压板,与设置在前后的两针床上的编织针及固定沉降片一起,可以认为是可进行良好的线圈的形成的编织构件之一。编织构件的功能,虽然可以认为有各种各样,但是需要实现如下的功能:相对于前针床,从夹着齿口地相向的针床的上方进入齿口,一边在齿口中下降一边到达到固定沉降片的侧面。在各针床上,由于空开狭窄的间隙地配设多根编织针,所以编织构件需要进入成为编织针之间的中央的固定沉降片和编织针之间的狭窄的间隙。在编织构件从相向的针床的上方进入固定沉降片和编织针的间隙的情况下,也加上在前后的针床之间的偏移的影响,产生编织构件和固定沉降片碰撞的可能性。如果编织构件和固定沉降片因这样的编织构件的进退而碰撞,则存在固定沉降片、编织构件变形或者损损的危险。
在横编机中,为了使用细的编织纱线编织细的线圈的编织物,期望使并列设置编织针的间距变细。如果间距变细,则使编织构件进入的固定沉降片和编织针之间的间隙也变得狭窄,前后的针床之间的偏移的容许范围也变得狭窄,前后的相向位置的调整变得困难。为了避免编织构件和固定沉降片的碰撞,也可以考虑使编织构件、固定沉降片的板厚变薄。但是,如果使板厚变薄,则编织构件、固定沉降片容易弯曲,变细了的编织纱线容易挂断。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沉降片和编织构件难以碰撞的固定沉降片及横编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9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