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滤棒中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的模拟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9247.6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0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孔维松;高茜;耿永勤;杨叶昆;陈建华;许永;王晋;米其利;刘欣;李晶;黄海涛;杨光宇;李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罗继元 |
地址: | 65023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滤棒中苯系物 卷烟 烟气 迁移 模拟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烟滤棒中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的模拟测定方法,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采用本发明装置模拟卷烟真实抽吸对滤棒进行吹扫,用吸附冷阱捕集吹扫出的苯系物,捕集完后通过和动态顶空连接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苯系物成分含量,之后计算迁移率。该方法能满足卷烟滤棒中的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量准确测定的要求,为卷烟滤棒苯系物残留安全性的客观评估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烟滤棒中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的模拟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卷烟滤棒是专门为吸烟人士设计的一种工具,它能够减少吸烟时入口的烟雾、焦油和燃烧时产生的悬浮粒子。对卷烟烟气的粒相物和有害成分拦截作用。近年来,为了卷烟减害降焦和突出卷烟产品的个性化风格,在滤嘴中使用某种能实现特定功效的新材料来凸显卷烟产品特色已成为新的技术创新热点。卷烟产品研发者以拓展消费群体为目标,通过在滤嘴中加入爆珠、颗粒、香线等新材料的方式,使开发的卷烟产品实现了减害降焦、增强消费者的愉悦感、舒适感和满足感等效果。爆珠、颗粒、香线等滤嘴新材料已愈来愈多地被应用于国内外较多的卷烟品牌中,近两年更是呈现出向各企业主力品牌发展应用的趋势。
由于卷烟传统醋酸纤维滤棒在加工生产过程中用到多种化工原料,如果有了监控疏忽,其中残留的苯系物有可能会被带入滤棒中,从而给滤棒带来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滤棒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卷烟中,各家单位在滤棒中所用到的填充剂、功能助剂、着色剂、芯材香精及包衣材料则各有不同;大量新材料的使用也有可能会引入苯系物,会给卷烟产品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目前苯系物是我国烟草行业对烟用材料(纸张,滤棒)和烟用添加剂(香精)经常检测的项目。由于苯类溶剂的存在会造成卷烟产生不良气味,且苯类溶剂会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突变等危害。烟草行业对烟用材料和烟用添加剂都对苯类溶剂残留有要求和限制。目前报道的卷烟滤棒苯系物检测方法中,主要是测定的是滤棒中的含量,没有考虑它们向卷烟烟气中的迁移率。对于卷烟产品来说,只有向卷烟烟气迁移的部分才能和人体发生作用,因此,在考虑迁移率的基础上对滤棒中苯系物残留安全性进行评价更符合卷烟产品的实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卷烟滤棒中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的模拟测定方法,该方法能满足滤棒中的苯系物迁移量准确测定的要求,为滤棒中苯系物残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新方法。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重量百分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卷烟滤棒中苯系物向卷烟烟气迁移的模拟测定方法,采用如下装置:
所述的装置包括气流预加热腔、数控三通阀、吹扫管和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
数控三通阀设于气流预加热腔与吹扫管之间;
吹扫管的出气口与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相连;
气流预加热腔与数控三通阀的进气口相连;
所述的气流预加热腔为石英玻璃管,并采用红外辐射对管内的气体进行预加热;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气流吹扫:将滤棒装入吹扫管中,然后启动气流预加热腔的加热程序升温,让每口间隔吹扫气流的温度和卷烟在吸烟机上实际抽吸烟气流通过滤棒的温度一致;调节好升温程序后,开始通过三通阀切换,模拟吸烟机抽吸对滤棒进行吹扫,在模拟抽吸时,气流进入吹扫管通过滤棒,在模拟静燃时,气流直接进入大气;同时,还模拟卷烟的实际抽吸口数;
模拟吸烟机抽吸对滤棒进行吹扫时,模拟ISO标准抽吸模式或加拿大深度抽吸模式对滤棒进行吹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92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