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8778.3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2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贵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贵珍 |
主分类号: | B25B27/02 | 分类号: | B25B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朱健 |
地址: | 51813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设备 快速 拆卸 工具 | ||
1.一种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拆卸工具本体(100),其包括弧形卡接部(10)、弧形连接部(20)以及手持部(30);
所述弧形卡接部(10)包括第一弧形部(11)和第二弧形部(12),所述第一弧形部(11)设置在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一端,所述第二弧形部(12)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部(11)的内表面,使得所述第二弧形部(12)相对所述弧形连接部(20)向内凸出,所述手持部(30)设置在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另一端;
所述手持部(30)包括两个第二平置杆(33)和握持部(34),两个所述第二平置杆(33)均连接在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平置杆(34)的远离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一端与所述握持部(34)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握持部(34)靠近所述第二平置杆(33)的一端设置有插接槽(35),所述握持部(34)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35)连通的螺纹孔(36),所述第二平置杆(33)的一端插接在所述插接槽(35)内,并且所述第二平置杆(33)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槽(37),所述螺纹孔(36)设置有螺杆(38),所述螺杆(38)延伸至所述缺口槽(37)内;
所述握持部(34)包括外杆筒(341)和可动设置在所述外杆筒(341)内的内杆筒(342),所述外杆筒(341)靠近所述第二平置杆(33)的一端封堵,远离所述第二平置杆(33)的一端开口,所述插接槽(35)设置在所述外杆筒(341)的一端,所述外杆筒(341)的周向内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槽(343);
所述内杆筒(342)的内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槽(343)对应的第二调节槽(344),所述第二调节槽(344)内设置调节机构(50),所述第二调节槽(344)与所述内杆筒(342)的内腔连通,所述调节机构(50)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槽(344)内的第一挡圈(51)、T型调节杆(52)、弹簧(53)以及第二挡圈(54),所述第一挡圈(51)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槽(343),所述弹簧(53)抵顶在所述T型调节杆(52)与所述第二挡圈(54)之间,使得所述T型调节杆(52)的杆部穿过所述第一挡圈(51)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调节槽(343)内;
所述内杆筒(342)的内腔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机构(50)对应的电磁铁(55)、电源部(56)和照明灯(57),所述照明灯(57)位于所述内杆筒(342)的外端,所述电源部(56)通过第一开关(58)与所述电磁铁(55)电连接,通过第二开关(59)与所述照明灯(57)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58)、所述第二开关(59)均设置在所述内杆筒(342)的外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连接部(20)上设置有通孔(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30)包括两个第一平置杆(31)和两个竖直杆(32),所述第一平置杆(31)的一端与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另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杆(32)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平置杆(31)的中部,另一个所述竖直杆(32)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平置杆(31)的另一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卡接部(10)与所述弧形连接部(20)为一体制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卡接部(10)与所述弧形连接部(2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保护层(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13)包括防锈层(14)、设置在所述防锈层(14)外的耐磨层(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设备快速拆卸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杆筒(342)的外端还设置有USB接口(60),所述USB接口(60)通过一电路模块与所述电源部(56)电连接;
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5、放大器F、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2、电容C、二极管G1~二极管G3;
电阻R1的一端与电容C的一端、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与放大器F的输出端电连接,放大器F的同向输入端与电容C的另一端电连接,放大器F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连接,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连接;
电阻R5的一端与电容C的一端、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G2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G2的负极与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G2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G2的负极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
电阻R3的另一端与NPN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G1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G1的负极与电源部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源部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参考地GND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贵珍,未经李贵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877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