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6904.1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8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华;王勇;花泓静;温馨;邓倩倩;曹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12 | 分类号: | C08J9/12;C08J11/24;C08L6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恒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8 | 代理人: | 王从友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发泡 制备 微孔 聚酯 颗粒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废聚酯再生回收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回收的废聚酯按颜色、质量、形态进行分类;2)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造粒,在造粒过程中通入气体,冷却后在废聚酯颗粒表面及内部形成微型孔洞;废聚酯颗粒平均泡孔直径为30‑200μm,相对密度0.3‑0.7。该方法既可以使废聚酯颗粒含有大量的微孔结构,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增大溶剂与固体颗粒的接触面,提高解聚效率,又能够避免带入杂质,提高产品的最终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聚酯再生回收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由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聚合而成。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可加工性等,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装饰、食品包装等领域。但是由于PET在自然条件下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难以被生物降解,大量的废弃聚酯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对废旧聚酯制品进行回收,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成为聚酯工业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聚酯废料回收利用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是将废聚酯及其制品经过切断、粉碎、混合、造粒等过程制成再生切片后重新加以利用,但因再生切片的质量波动较大,对纤维的制备和品质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处理的方法,如水解法、甲醇醇解法、乙二醇醇解法等,将废聚酯解聚成生产聚酯的原料或中间体,并通过提纯、除杂等工序得到高品质的原料单体。目前解聚前的物料预处理主要有:将废丝、废旧纺织扯断或剪碎投入解聚釜,如公开号CN105690600A公开的“废旧纤维及制品的预处理系统”所述方法。但因废料的堆积密度小,不容易被溶剂浸润,造成液固比增大,使能耗和物料消耗增加。另外是将废丝、废旧纺织通过摩擦造粒方法制成泡料,再投入解聚釜解聚,如公开号CN105803585A公开的“含涤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工艺”所述方法。但因泡料颗粒较大,造成解聚速率明显下降。
另外,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如公开号:CN106283227A、CN106283226A、CN106279757A等)公开了一种以废聚酯纺织品为原料制备高品质熔体的方法,该方法在原料加入原料质量1~8%醇进入螺杆挤出机共混熔融挤出,螺杆挤出机出来的熔体的熔融粘度为0.40~0.50dl/g,然后物料进入调质调粘装置,调质调粘装置出来的熔体的熔融粘度为0.620dl/g~0.685dl/g。这些申请中通过添加适量的乙二醇在提高熔体粘度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过滤器周期短、真空系统维护量大的问题,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这些专利中依然没有解决泡料颗粒较大,造成解聚速率明显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申请人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公开了一种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该废聚酯颗粒平均泡孔直径为30-200μm,相对密度0.3-0.7。该废聚酯颗粒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造粒,在造粒过程中添加化学发泡剂,冷却后在废聚酯颗粒表面及内部形成微型孔洞。但是添加的化学发泡剂不可避免会有残留,这就导致了后续的除杂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除去化学发泡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再生废聚酯解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既能提高废料的堆积密度,又能增大溶剂与固体颗粒的接触面,提高解聚效率是本申请的重点,同时又避免带入多余的杂质。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该方法既可以使废聚酯颗粒含有大量的微孔结构,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增大溶剂与固体颗粒的接触面,提高解聚效率,又能够避免带入杂质,提高产品的最终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个目的,本申请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气体发泡制备含微孔的废聚酯颗粒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回收的废聚酯按颜色、质量、形态进行分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6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