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3203.2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8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F24F13/28;A61L9/20;A61L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催化部件 吸附部件 电连接 负离子 进气口 壳体内部 载流子 新型空气净化 光催化过程 负氧离子 净化空气 净化效率 壳体下部 偏压电场 有机物质 出气口 光催化 降解 壳体 吸附 细菌 拦截 病毒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包括:进气口,位于壳体下部;第一吸附部件,位于壳体内部且在进气口的上方;光催化部件,位于壳体内部且在第一吸附部件的上方;并且,第一吸附部件与光催化部件之间实现第一电连接;负离子部件,位于光催化部件上方且负离子部件与光催化部件之间实现第二电连接;出气口,位于壳体的上部。采用第一吸附部件吸附拦截大部分的有机物质,采用光催化部件来快速杀灭细菌、病毒和降解TVOC。第一吸附部件与光催化部件之间采用电连接,在第一吸附部件与光催化部件之间产生偏压电场,促进光催化过程中载流子的分离,提升了光催化的净化效率;光催化部件与负离子部件之间电连接,促进负氧离子的产生,进一步净化空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人口活动密集的有限空间、个别生产车间以及新装修的房子,均是污浊甚至有毒有害气体聚集的“重灾区”,这些区域的空气中通常含有大量颗粒物、TVOC及病毒与细菌等物质,这些污染性空气较容易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对人体各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生活或工作在这些区域的人会反复受到这些有害物质的刺激,对人体的伤害是持久性的。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大家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空气净化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欢迎。空气净化系统是一种能够吸附、分解和矿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粉尘、异味、甲醛之类、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洁净度的产品。然而目前市面上现有的空气净化系统以去除颗粒物为主,即使有对TVOC进行处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具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
进气口,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用于通入空气;
第一吸附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进气口的上方;
光催化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第一吸附部件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一吸附部件与所述光催化部件之间实现第一电连接;
负离子部件,位于所述光催化部件上方,且所述负离子部件与所述光催化部件之间实现第二电连接;
出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使得净化后的空气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催化部件包括:至少两层灯管,以及夹设于相邻两层灯管之间的光催化净化网;所述光催化净化网与所述第一吸附部件之间实现第一电连接;所述负离子部件位于所述光催化净化网上方,所述负离子部件与所述光催化净化网之间实现第二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吸附部件;所述第二吸附部件位于所述光催化部件和所述出气口的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催化部件从下往上包括:第一层灯管、第一层光催化净化网、第二层灯管、第二层光催化净化网和第三层灯管;其中,第二层光催化净化网与所述第二吸附部件电连接;第一层光催化净化网与所述第一吸附部件电连接;所述负离子部件与所述第二层光催化净化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或所述第二电连接的方式为:通过一导线进行耦合,实现电连接,并且连接一低压电源,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部件,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底部入口上方,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吸附部件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催化净化网为负载有光催化剂的铜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铜网为紫铜网,所述光催化剂为纳米二氧化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部件为活性碳网,所述第二吸附部件为活性碳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件为HEPA高效过滤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3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