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2207.9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7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细才;秦前波;汤顺洪;庄诗鸿;张堪培;方进波;杜继;李彬朝;谢盛;张雷;黄宇帆;沈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洪敏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杂 环境 基坑 支护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止水帷幕坑底加固;b、施工围护桩土方开挖;c、支撑梁浇注安装;d、基坑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e、底板浇筑;f、负二层楼板浇筑;g、换撑板带;h、拆除支撑;i、外墙与支护桩间回填密实;支撑梁浇注安装过程中,在塔楼范围的两侧分别浇注安装有一个主支撑梁,在塔楼范围的投影方向上安装一个与主支撑梁连接的临时支撑梁,主支撑梁截面大于临时支撑梁,在负二层楼板浇筑前,工作人员先行拆除塔楼投影方向上的临时支撑梁,同时对塔楼以及负二层楼板进行施工。本发明具有塔楼施工周期较短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基坑支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目前,当场地地质条件较差,基坑形状不规则,坑底开挖深度较大且位于深厚的淤泥层中时,支撑梁在施工过程中,有时无法避开塔楼的位置,现有的基坑支护施工的方法为:a、止水帷幕坑底加固;b、施工围护桩土方开挖;c、支撑梁安装;d、基坑开挖到底;e、底板浇筑;f、负二层楼板浇筑;g、换撑板带;h、拆除支撑;i、回填。
但是,这个施工工序在拆除支撑后才会继续对塔楼进行施工,会严重延期塔楼的施工,造成塔楼施工周期较长,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塔楼施工周期较短的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止水帷幕坑底加固;b、施工围护桩土方开挖;c、支撑梁浇注安装;d、基坑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e、底板浇筑;f、负二层楼板浇筑;g、换撑板带;h、拆除支撑;i、外墙与支护桩间回填密实;
支撑梁浇注安装过程中,在塔楼范围的两侧分别浇注安装有一个主支撑梁,在塔楼范围的投影方向上安装一个与主支撑梁连接的临时支撑梁,主支撑梁截面大于临时支撑梁,在负二层楼板浇筑前,工作人员先行拆除塔楼投影方向上的临时支撑梁,同时对塔楼以及负二层楼板进行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对基坑形状不规则,坑底位于深厚的淤泥层中,支撑梁无法避开塔楼位置时,通过主支撑梁和临时支撑梁的设置,施工过程中,即起到支撑梁的作用,使工作人员在负二层楼板浇筑前即可以拆除位于塔楼投影方向上的临时支撑梁,避免了支撑梁对塔楼工期的影响,塔楼施工周期较短。
优选的,所述止水帷幕坑底加固工序中,工作人员采用φ650@450小直径三轴搅拌桩,密搭接在灌注桩外侧,套一打一,选用悬挂式止水止淤帷幕对坑底进行加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且坑底淤泥深厚时,传统的施工方案为:采用φ850@600的三轴搅拌桩,套一打一,将止水止淤层穿透砂层,止水帷幕深度较大,单根搅拌轴的单价较高,施工方案造价较高,采用φ650@450小直径三轴搅拌桩施工成本较低。
优选的,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为:
a、施工前,做工艺性试桩,以确定各项目施工技术参数,其中包括:灰浆的水灰比、外渗剂的配方、搅拌机的转速和提升速度、灰浆泵的压力、料罐和送灰管的风压、输浆量等;
b、搅拌桩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三轴搅拌桩的桩径为650mm,水泥掺入比为16%,掺入至少260kg/m的泥浆;搅拌桩下沉速度控制在0.5m/min到1.0m/min之间,提升速度控制在1.0m/min到2.0m/min之间;喷浆压力保持在0.8MPA到1.5MPA之间,施工过程中采用流量泵控制输浆速度;
c、三轴搅拌桩水灰比控制在1.5到2.0之间,采用套接一孔法施工,桩中心距900mm;注浆泵的工作流量额定工作压力大于2.5MPA,且配置有计量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未经广东省工程勘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22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