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0219.8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6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吴章辉;姜杨;赵鹏;庞磊;何大礼;钟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D1/83 | 分类号: | C11D1/83;C11D3/20;C11D3/36;C11D3/33;C11D3/30;C11D3/37;C11D3/28;C11D3/22;C11D3/16;C11D3/6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张敏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 颗粒 捕集器 灰分 清洗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及其制备方法,该灰分清洗液按质量份数计由如下原料组成:表面活性剂助剂1~10份、表面活性剂5~15份、灰分清除剂5~15份、螯合剂1~10份、缓蚀剂0.05~0.15份、消泡剂0.05~0.15份、分散剂0.05~0.15份,余量为水。本发明提供的清洗液可快速溶解DPF灰分中的金属氧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氯化物,使其反应形成溶于水的化合物,被水溶液所带走并排出,经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具有表面活性,有助于对碳烟颗粒的溶解清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排放装置颗粒捕集器清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正式进入“国六”排放时代,国六除了对NOx和PM排放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还规定了CO、HC、NH3等排放限值,同时也增加了对PM(颗粒物)排放的监控,这对发动机的尾气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六对PM(颗粒物)的限值相对于国五严格了不少,通过优化标定、进排气相位等手段已经无法让原机PM排放在满足动力性的同时还满足法规要求,因此只能通过加装颗粒捕集器(DPF)后处理来解决。
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成为国六后处理必备的组件。DPF是一种多孔的蜂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碳烟颗粒和灰分会在DPF孔道内逐渐累积,进而导致排气背压升高,诱发DPF再生,绝大部分碳烟颗粒在DPF再生环节可以被烧掉,但是来自润滑油中的灰分会在DPF孔道中逐渐累积,灰分无法被烧掉,因此会在DPF中越积越多,灰分增多会导致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下降,从而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DPF清灰操作。现有的清灰解决方案是,采用高压空气进行吹扫。空气吹扫清灰的主要有以下缺点:(1)清灰效果差,缩短DPF的清灰里程;(2)DPF尺寸不能过大,不适合中重型商用车清灰;(3)需要预加热,不节能;(4)设备价格昂贵,保养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清灰效果好,对铂、钯、铑、铈等催化剂无损害,对氧化铝、不锈钢、碳化硅和菁青石等载体不反应,具有优异应用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由如下原料组成:表面活性剂助剂1~10份、表面活性剂5~15份、灰分清除剂5~15份、螯合剂1~10份、缓蚀剂0.05~0.15份、消泡剂0.05~0.15份、分散剂0.05~0.15份,余量为水。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助剂选自正丁醇或正戊醇。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表面活性剂按质量份数计由20~4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10~30份月桂醇硫酸钠、40~60份异丙醇酰胺C13复配而成。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灰分清除剂按质量份数计由5~15份羟基乙叉二膦酸、45~55份乙酸、15~25份酒石酸、10~20份乙二醇、0~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而成。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螯合剂按质量份数计由40~60份EDTA-2Na、15~35份乙二胺二邻苯基乙酸钠、15~35份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复配而成。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缓蚀剂选自膦羧酸、苯并三唑、磺化木质素、油酸二乙醇胺、聚环氧琥珀酸、三乙醇胺硼酸酯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消泡剂选自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聚氧丙烯甘油醚或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地,所述分散剂为水解聚马来酸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柴油颗粒捕集器灰分清洗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质量份数配比将表面活性剂助剂、表面活性剂、灰分清除剂、水加入反应器中加热至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02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