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0145.8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9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吉;葛建立;谢润;孙全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5;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汪清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御 战车 行进 射击 动态 响应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分析方法,首先对战车的三维结构进行建模,其次对其中结构变形较大的部件进行柔性体建模,再建立战车行驶的典型路面模型;将以上模型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起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接着定义部件之间的接触、载荷和弹簧阻尼,对运动副和驱动进行定义,给定战车的行驶速度;再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战车的动态响应情况。本发明解决了刚柔耦合战车的建模流程问题,并通过战车的仿真计算得到了行进间射击的动态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体动力学仿真领域,特别是一种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出于对战车机动能力的考虑,当战车在行进过程中能够进行射击是一项对战车性能较高的指标。战车的行进间射击受到路面等级、行驶速度以及战车的动态性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阶段多使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对行进间射击进行模拟。陈宇等在论文《某坦克行进间射击炮口振动优化与分析》中为减小坦克行进间射击的炮口振动,建立了考虑若干结构因素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方法,减小了炮口振动。刘飞飞在论文《自行火炮行进间发射动力学研究》中利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推导了自行火炮行进间射击的动力学方程。目前对于战车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集中在坦克和自行火炮上,对于结合了火炮于导弹的防御战车的研究较少,对于防御战车在行进间射击时的动态响应分析方法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分析方法,解决了刚柔耦合战车的建模问题,并通过战车的仿真计算得到了行进间射击的动态响应。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战车的具体结构进行三维建模;
步骤2、选取战车的发射转塔、发射架以及火炮身管进行柔性体建模;
步骤3、确定战车行驶的典型路面,运用谐波叠加法生成路面曲线,运用节点缝合法将相邻路面不平度曲线的节点缝合,生成三维路面模型;
步骤4、将步骤1-步骤3所建立的三维模型、柔性体模型以及路面模型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按照实际的约束关系,在部件间建立连接关系,定义射击状况下的各种载荷,定义部件间的运动副,定义驱动;
步骤5、选择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算法进行动力学计算:按照战车行进间射击的不同工况要求,设置不同的载荷大小、行驶速度、火炮高低方位角,进行仿真计算动力学方程的计算;
步骤6、计算结果处理:对防御战车行进间射击动态响应进行分析,在左侧身管炮口中心处建立参考坐标系,以左侧身管炮口处的垂向角位移和垂向角速度衡量炮口扰动,通过对炮口扰动的分析衡量行进间射击的完成情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通过精确建立三维模型、柔性体模型及路面模型,在动力学软件中建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到了更加精确的战车行进间射击的动态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中战车整体结构图。
图3(a-c)分别为实施例中转塔、火炮身管、发射架柔性体模型图。
图4为实施例中三维路面模型图。
图5为实施例中战车拓扑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中等效炮膛合力图。
图7为实施例中炮口中心处垂向角位移图。
图8为实施例中炮口中心处垂向角速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01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