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简易固相回收法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6743.2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7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良;刘国奇;洪月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北固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05 | 分类号: | H01M4/505;C01G53/00;C01G51/00;C01G45/12;H01M4/525;H01M1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10019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回收 再生 性能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简易固相回收法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其高温固相反应之前的混合粉料主要成分如下: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以及镍钴锰酸锂与镍钴铝酸锂等多元材料)50.0%‑99.9%,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0.1%‑10.0%,导电剂0.0%‑15.0%,铝箔0.0%‑15.0%,锂源0.1%‑10.0%(以碳酸锂计);本发明还公开了简易固相回收法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如下:电池经过机械粉碎过筛分离得到混合粉料;混合粉料添加锂源后,在空气或富氧气氛中煅烧得到含F的正极材料。本发明的简易固相回收法具有操作简单,节能环保,成本低、循环回收率高等优点,且回收所得含F材料具有极佳循环性能、倍率性能、能量密度和使用电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旧锂离子正极材料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简易固相回收法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当今电池行业的主流,推动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进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与报废量正在逐年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车用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125GWh,而动力电池的报废量将达32.2GWh,约50万吨,其中三元动力锂离子电池到那时的占比将超过70%,我国钴、锂、镍等金属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价格亦逐年上升,且废旧三元动力锂离子电池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都有巨大的影响。积极并充分回收废弃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不仅可缓解我国资源稀缺与分布不均的现状,还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促进锂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工艺简单、低成本、清洁有效的简易固相回收策略,具有极大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
锂离子正极材料的回收主要包括预处理、浸出、深处理等过程,由于工艺复杂且繁琐,过程中大量使用酸碱溶液,不仅增加成本,浪费资源且不利于大工业可持续生产。但若可在预处理之后,无须酸浸出和深处理,而直接通过低温除杂,高温煅烧直接回收并合成正极材料,则有利于简化前处理与回收步骤,减少多步骤下产生的各种副产物,节省资源与设备的投入,有效提升电池正极材料回收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通常回收材料性能都比使用前低,在使用简易固相法回收的同时,使得其性能不差于或更优于使用材料,将使得回收的材料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的简易固相回收方法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简易固相回收法具有操作简单,节能环保,成本低、循环回收率高等优点,且回收所得材料具有极佳循环性能、倍率性能、能量密度和使用电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简易固相回收法在高温固相反应之前的混合粉料主要成分如下:锂电池正极材料50.0%-99.9%,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0.1%-10.0%,导电剂0.0%-15.0%,铝箔0.0%-15.0%,锂源0.1%-10.0%(以碳酸锂计)。进一步地,所述锂源添加量为聚偏氟乙烯PVDF的0.5-2倍。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简易固相回收法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将回收到的锂电池正极极片进行机械粉碎,得到粉末材料与碎片铝箔的混合物;
S102:如果步骤S101中粉末材料与铝箔未能完全分离,则将S101中得到的混合物经过300-500度加热,使得黏结剂PVDF分解,然后再次机械粉碎,得到粉末材料与碎片铝箔的混合物;
S103:将S101和S102步骤中得到的混合物过40-200目筛,得到以铝箔为主的筛上料和粉末材料为主的过筛粉末材料;
S104:将计算得到的锂源加入粉末材料中,得到加锂混合料;
S105:将S104中的加锂混合料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将充分混合的物料加入匣钵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北固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学;北固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6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电路板的制备方法及柔性电路板
- 下一篇:智能睡眠唤醒方法及智能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