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93647.2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0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灿;凌国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12;A62C3/16 |
代理公司: | 44268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包 灭火剂 储藏盒 排气管 热失控 电池组 灭火 低熔点金属 电池箱体 冷却机构 导热片 密封塞 排出 安全性能 导热连接 冷却降温 出口端 排液口 有效地 喷洒 浸泡 起火 爆炸 恶化 吸收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箱体、设置在电池箱体内的若干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对应设置有一个灭火冷却机构,所述灭火冷却机构包括装有灭火剂的储藏盒、与储藏盒连接的排气管、设置在排气管排液口的低熔点金属密封塞、以及设置在电池包上的导热片,导热片与低熔点金属密封塞导热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当灭火剂从排气管的出口端排出,喷洒在电池包上,快速有效地对电池包进行灭火冷却降温,等到储藏盒中的灭火剂完全排出后,电池包浸泡在灭火剂中,充分吸收电池包的热量从而杜绝电池包热失控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避免电池包发生起火爆炸,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通常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但是近年来愈发多的电动汽车发生自燃现象,主要是因为电池组其中一个电池包中的单体电池过热或者受到外力破损从而热失控,接着对其它电池包产生影响,导致热失控蔓延,整个过程非常迅速、轻则会出现电池包漏液、冒烟、严重则会导致电池组起火、爆炸,造成车辆自燃,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或者引燃附近其他车辆,出现二次事故。
导致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原因主要包括(1)电池外部电路短路触发热失控(2)过充电触发热失控(3)电池内的材料发出内短路触发热失控(4)电池受到机械式损坏触发热失控。电池包中某个电池单体一旦发生热失控后,与其相邻的电池单体也会迅速升温,电池单体内部的物质会剧烈反应分解,产生枝晶或分解产生氧气。此时电池包内部具有可燃物、阻燃剂、温度这三种条件下,电池包就容易发生起火爆炸,继而蔓延到相邻的电池包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目前的车辆通常会加装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包进行风冷散热降温,但是并不能有效阻止电池包发生热失控,从而不是遏制电池包的热失控恶化和蔓延;如果是外部电路发生问题时,热管理系统会失效,只能任由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所以,汽车市场上亟需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的初期对热失控进行灭火冷却遏制,防止热失控情况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旨在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的初期对热失控进行灭火冷却遏制,防止热失控情况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箱体、设置在电池箱体内的若干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对应设置有一个灭火冷却机构,所述灭火冷却机构包括装有灭火剂的储藏盒、与储藏盒连接的排气管、设置在排气管排液口的低熔点金属密封塞、以及设置在电池包上的导热片,导热片与低熔点金属密封塞导热连接,所述低熔点金属密封塞用于阻隔灭火剂从排气管排出。
所述低熔点金属密封塞的熔点为90℃~100℃。
所述电池箱体包括用于装载电池包的底壳和盖在电池包上的盖体,所述储藏盒设置在电池包的上方。
所述导热片通过石墨烯涂层与电池包的顶部连接,所述导热片沿电池包中的电池单体堆叠方向延伸。
所述灭火剂为S型气溶胶灭火剂。
所述防止热失控蔓延的电池组还包括一个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包括至少设置在盖体外缘的两个凸耳,底壳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耳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的支撑块,每个凸耳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每个支撑块分别设有一个螺纹孔;每个凸耳的通孔处分别自上而下穿过一根螺杆,每根螺杆的底端分别拧入对应的那个支撑块的螺纹孔中;每根螺杆位于凸耳上方的那一段分别套有一根第一弹簧,每根第一弹簧的底端与对应的凸耳的上表面相抵。
每根螺杆向下伸出支撑块处分别设置有一个螺母,每个螺母的上表面与对应的那个支撑块的下表面相抵。
每个所述电池包的底部和四周设置有缓冲层,这些缓冲层均位于底壳和电池包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3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