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快速响应乘车请求的非定线公共交通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92256.9 | 申请日: | 2019-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2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伍民友;孔令和;李宁;舒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123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快速 响应 乘车 请求 非定线 公共交通 控制系统 | ||
一种基于快速响应乘车请求的非定线公共交通控制系统,包括:通信模块、数据模块、请求分配和路径规划模块和转乘规划模块,其中:通信模块接收、存储和分配乘客终端从服务区域内任意地点发送的乘车请求、接收和存储公交车的车载控制系统实时反馈的未行驶路径信息;通过请求分配和路径规划模块和转乘规划模块将待分配的乘车请求分配给公交车,并为公交车规划各自对应的路径,然后将规划好的信息通知乘客和公交车。本发明既可以打破固定线路对公交车运力的束缚,又可以对实时发送的乘车请求做出快速响应,最终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高舒适度的城市客运服务。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公交系统很容易改造升级为本发明提出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公共交通智能控制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快速响应乘车请求的非定线公共交通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公交系统由于只能按照预设线路按部就班地依次访问每个站点,而且不同线路的运力很难得到合理调配,灵活性受到线路的严重制约。现有的各种改进方法均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或只适用于特殊区域,或过于繁琐以致乘客体验较差。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9308574A、公开日2019年2月5日,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通信的半灵活的公交调度方法,允许公交车到乘客所指定的地点接乘客,但下车点必须仍为公交站点。但该技术缺点是该服务只在面积较大、人口较少或站点间距过远的区域才有较大的优势,放在运输负担很重的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域则完全不适用。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5384755U、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提出了一种城市公交智能系统,允许乘客乘坐任意一辆经过其所在站点的公交车而无需关注该车所属的线路,在道路交叉口附近的枢纽换乘另一辆公交车,经过数次即可到达目的地。但该技术中换乘次数随乘客的行程长度增加,对中远途乘客来说较为繁琐,且用于转乘的配套基础设施过于复杂,升级改造的成本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快速响应乘车请求的非定线公共交通控制系统,既可以打破固定线路对公交车运力的束缚,又可以对实时发送的乘车请求做出快速响应,最终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高舒适度的城市客运服务。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公交系统很容易改造升级为本发明提出的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快速响应乘车请求的非定线公共交通控制系统,包括:通信模块、数据模块、请求分配和路径规划模块和转乘规划模块,其中:通信模块分别从乘客终端收集乘车请求信息、从公交车的车载控制系统收集车辆的实时未行驶路径信息并更新至数据模块、从数据模块获取更新的路径信息并发送至受影响的乘客和车辆;请求分配和路径规划模块从数据模块中抽取未分配的请求信息并分配至不同的公交车的同时,为其规划更新的路径信息后更新至数据模块;转乘规划模块从数据模块的路径信息中扫描得到最新分配的乘客,为其中乘车距离最长的乘客安排最优的后车及转乘站点的同时,为对应的前车和后车规划更新的路径信息并更新至数据模块。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快速响应乘客的乘车请求,充分发挥公交车的运力,减少公交车的行驶距离,并缩短乘客的等车时间和全程旅行时间,不依赖传统公交系统中的换乘机制即可实现高效的运输服务,对于旅程较长的乘客的舒适度提升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非定线公交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非定线公交系统的数据流向和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为矩阵值选择算法的操作实例示意图;
图4为分配代价的计算实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22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自适应事件触发的车流分布式协同编队控制方法
- 下一篇:速度预测系统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