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9531.1 | 申请日: | 2019-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1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蕾;朱帅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10 | 分类号: | G06F13/10;G06F13/42;G06F30/39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李有财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串行 计算机 扩展 总线 电路 拓扑 | ||
本申请公开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包括:第一讯号路径,连接于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第二讯号路径,连接于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第三讯号路径,连接于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第一选择电路,具有第一无源元件与第二无源元件,其中第一无源元件设置于第一讯号路径上,第二无源设置于第二讯号路径上;第二选择电路,具有第三无源元件与第四无源元件,其中第三无源元件设置于第二讯号路径上,第四无源元件设置于第三讯号路径上;当第一无源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无源元件的第二端导通时,第二讯号路径导通,当第三无源元件的第一端与第四无源元件的第二端导通时,第三讯号路径导通。如此不需切换芯片,节省电路成本与系统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拓扑,尤指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的电路拓扑。
背景技术
PCI-Express(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是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用以取代旧的PCI,PCI-X和AGP总线标准。PCIe属于高速串行点对点双通道高带宽传输,所连接的设备分配独享通道带宽,不共享总线带宽,主要支持主动电源管理,错误报告,端对端的可靠性传输,热插拔以及服务质量(QOS)等功能。相对传统的并行总线架构来说,PCIE采用多对高速串行总线进行点对点的连接,因此可以提供很高的总线带宽。同时由于上层与PCI的兼容性和成熟的技术,在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等应用中已经成为标准的接口,在需要高速数据交换嵌入式的应用中,PCI-E是普及应用的标准之一。PCI-E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PCIE采用多对高速差分信号传输数据。
PCI-E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一般称为PCI-E Gen3,其高速通道的拓扑为一对一结构。若通道分叉会造成反射从而影响信号质量。因此,当PCIE通道需要做多路选通时,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CIE切换芯片,以解决PCIE通道不够用的问题。但是对于同一MLB根据不同系统配置,对PCIE通道进行不同分配的方案而言,PCIE switch芯片不仅增加成本,浪费实际PCB使用空间,也会增加系统的功耗,在实际芯片功能的使用上也有些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如何减轻或消除上述相关领域的缺失,实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一讯号路径,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第二讯号路径,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第三讯号路径,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第一选择电路,具有第一无源元件与第二无源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无源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讯号路径上,所述第二无源设置于所述第二讯号路径上;第二选择电路,具有第三无源元件与第四无源元件,其中所述第三无源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讯号路径上,所述第四无源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讯号路径上;其中,当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第二端导通时,所述第二讯号路径导通,当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无源元件的第二端导通时,所述第三讯号路径导通。
在本申请公开的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采用无源元件代替PCIE切换芯片,此外,也特别设计了无源元件(电阻/电容)的拓扑布局。本申请公开的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其结构简单,由于不需要切换芯片,因此节省了电路的成本。此外,特别设计的电路布局,也节省走线空间。最后,由于采用无源器件取代了切换芯片,也节省了系统功耗。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将配合以下的说明和附图进行更详细的解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应用本申请公开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的一种实施例。
图2为本申请公开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电路拓扑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95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