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和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7473.0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8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天彪;赵东华;徐元;刘冰;胡晓雪;郭生昌;陈海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1/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淀系统 板框压滤机 除杂系统 二级絮凝 旋流除砂 运输船 固渣 泥泵 尾水处理系统 皮带输送机 系统连接 输运机 盾构 废浆 刮板 二次污染 分级浓缩 泥浆运输 浓缩处理 减量化 尾水 能耗 灵活 | ||
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和工艺,包括:除杂系统、皮带输送机、旋流除砂系统、一级沉淀系统、刮板输运机、二级絮凝系统、泥泵、板框压滤机和尾水处理系统,除杂系统与旋流除砂系统连接,除杂系统一侧通过皮带输送机与固渣运输船连接,旋流除砂系统与一级沉淀系统连接,一级沉淀系统底部通过刮板输运机与固渣运输船连接,一级沉淀系统上部与二级絮凝系统连接,二级絮凝系统与泥泵连接,泥泵与板框压滤机连接,板框压滤机与尾水处理系统和固渣运输船连接。本发明与传统技术相比,实现了盾构废浆的分级浓缩,减量化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后续的泥浆运输成本;设备少,能耗小,占地小,作业灵活;杜绝了尾水的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盾构和建筑废浆减量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和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建筑工程泥浆和盾构废浆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每立方的天然土,可以产生3-4立方建筑/盾构废浆。因此,每项工程通常产生几万甚至几百万方废浆需要外运。由于废浆含水率很高,直接将盾构废浆外运时实际运输的大部分为水,运输效率低,大幅增加了城市交通负担和造成能源浪费。为降低运输成本,部分不法企业甚至将盾构废浆偷排入城市管网、江河,造成城市管网堵塞、水环境污染。因此,盾构废浆的减量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和工艺,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装置,包括:除杂系统、皮带输送机、旋流除砂系统、一级沉淀系统、刮板输运机、二级絮凝系统、泥泵、板框压滤机和尾水处理系统,所述除杂系统与旋流除砂系统连接,所述除杂系统一侧通过皮带输送机与固渣运输船连接,所述旋流除砂系统与一级沉淀系统连接,所述一级沉淀系统底部通过刮板输运机与固渣运输船连接,所述一级沉淀系统上部与二级絮凝系统连接,所述二级絮凝系统与泥泵连接,所述泥泵与板框压滤机连接,所述板框压滤机与尾水处理系统和固渣运输船连接;
其中,所述二级絮凝系统包括:配药箱、管道反应器、二级絮凝池和搅拌器,所述配药箱与管道反应器入口连接,所述管道反应器与一级沉淀系统连接,所述二级絮凝池与管道反应器出口连接,所述搅拌器设于二级絮凝池内部,所述二级絮凝池与尾水处理系统连接,所述搅拌器为复数个,所述配药箱中配置的药剂为絮凝剂和固化剂。
进一步,所述除杂系统包括:滚筒除杂筛和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滚筒除杂筛下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旋流除砂系统包括:旋流器进料泵、水力旋流器组和直线振动筛,所述旋流器进料泵与缓冲槽连接,所述水力旋流器组的进口与旋流器进料泵的出口连接,所述直线振动筛与水力旋流器组底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尾水处理池、沉淀泵、调节水门和清水泵,所述尾水处理池与调节水门连接,所述调节水门与二级絮凝池上部连接,所述沉淀泵一端与尾水处理池连接,所述沉淀泵另一端与二级絮凝池下部连接,所述清水泵与尾水处理池出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滚筒除杂筛、水力旋流器组、直线振动筛、配药箱、管道反应器和板框压滤机设于浮力平台上。
一种盾构废浆浓缩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除杂,盾构废浆通过管道输运至滚筒除杂筛,将5mm以上杂物去除,并将固渣经皮带输送机输送至固渣运输船;
步骤2:脱水除砂,滚筒除杂筛的筛液排入缓冲槽中,并由旋流器进料泵和水力旋流器组的进口连接,底流口浓缩泥浆连接直线振动筛进行振动脱水,脱水后的滤渣由皮带输送机输送至固渣运输船,振动筛液和旋流器溢流出口连接一级沉淀系统的入口;
步骤3:一级沉淀,经沉淀后,一级沉淀系统固体废渣出口连接刮板输运机输送至固渣运输船,上部含细颗粒的泥浆出口与配药箱的药剂出口一起连接管道反应器的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74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