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75527.X | 申请日: | 2019-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9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廷军;覃育达;黄炳钎;黄万峰;黄祖聪;刘长平;陆荣平;韦善杰;冯少东;韦海洋;苏秀峰;周恩权;李卫军;梁卫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韦莎 |
| 地址: | 5337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常压 固定床 煤气 发生 安全 检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方法,属于煤气设备维修技术领域。本发明从各类煤气事故的发生机理出发,通过对退炉后进行各步骤及参数的设置,使炉内产生的煤气立即在料层表面进行燃烧,从而限制煤气的积累,使煤气发生炉在检修过程中能避免传统方法出现的煤气聚集及外逸,消除了煤气事故的隐患,为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提供了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气设备维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方法。
背景技术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是以无烟煤为气化原料,以空气及蒸汽为气化剂,在高温常压下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生产出以CO和H2为主要可燃成分的煤气过程。整个料层从下到上可分为灰渣层、氧化层、还原层、干馏层、干燥层。煤气生产过程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是空气通过燃料层,C与O2发生放热反应,为下一步反应提供热量;随后是蒸汽和空气混合通过燃料层,C与H2O、O2和CO2发生吸热和放热的混合反应,生成煤气,其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C+O2=CO2+108840(千焦/千摩尔)----------------------(1)
CO2+C=2CO–162405(千焦/千摩尔)---------------------(2)
C+H2O=CO+H2-118821(千焦/千摩尔)-----------------(3)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具有设备流程简单、运行成本低廉、生产组织灵活等优势,属煤化工行业中的“小、灵、快”装备,广泛适用于轧钢炉、退火炉、锻造炉、钢管炉、玻璃炉、熔铝炉、铜材炉、建陶炉等各种热工炉所需的燃料煤气生产。另一方面,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又属于易磨损、腐蚀、堵塞的设备,日常检修难以避免。煤气设备的检修易发生人员中毒、煤气着火爆炸等事故,严重危害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及企业的效益和形象,安全检修尤其重要。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生产过程存在积粉堵塞、磨损腐蚀及备件故障等问题时,通常要退出生产系统进行检修。传统的操作规程要求煤气发生炉检修时进行热备或低压鼓风进行:(1)热备指发生炉退出系统后,自然通风门打开,利用钟罩阀的高度差抽力,将空气从自然通风门抽进炉内,与炉内炽热的煤进行反应,生成的煤气从钟罩放散。(2)低压鼓风指发生炉退出系统后只降低风量,保持炉内正压,可进行设备补焊工作。以上两种方法对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都不是很完善,检修过程出现煤气爆炸、着火、中毒的几率仍然很大,对人员安全来说,重大的隐患仍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检修方法,本发明对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在不熄炉情况下进行的检修作业,确保了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检修作业过程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检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接到退炉指令后,等待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炉出温度达到600℃以上再进行退炉;
(2)关闭双竖管底部排污阀,开始封竖管水封,通过水位的提升使煤气隔断;
(3)当炉出压力突然升高时拉起钟罩阀,炉子退出管网;稍开高位溢流阀,可将阀打开至五分之一,无煤气喷出时全开,否则关闭,片刻后再试开,保持高位溢流后调节喷淋水,使竖管保持正常小量溢流;
(4)逐渐减小炉子风量,关严空气蝶阀,关小补充蒸汽阀,在炉底压力为50~200Pa时打开自然通风门;从关小蒸汽阀到开自然通风门应在5分钟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停蒸汽后由于空气温度骤降形成煤气倒吸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5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