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0103.4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4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凌二锁;王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32331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少波 |
地址: | 215332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臭氧化发生器 臭氧氧化 传质效率 微纳米 臭氧 水处理系统 水处理效果 臭氧气泡 臭氧气体 臭氧效率 工作效果 微纳米级 微小气泡 臭氧化 出水池 小气泡 原水池 水处理 传质 构建 鼓泡 曝气 气水 气液 停留 转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及装置,包括:原水池,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臭氧化池,出水池,臭氧化发生器;通过将臭氧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结合,构建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系统,提高了臭氧与水之间的传质效率,提高了臭氧效率和水处理效果,解决了传统鼓泡曝气中存在的传质效果差的问题,实用性强,工作效果好;通过采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将臭氧化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转换成微纳米级小气泡,大大增加了臭氧气泡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气水接触面积,同时,微小气泡延长了在水中的停留时间,从而使得气液界面的传质效率得到增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中,臭氧氧化通常用于处理水中的难生化降解有机物。通过臭氧的强氧化性能,可将水中的有机物完全矿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也可部分氧化,将水中的复杂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能。臭氧与水中有机物的作用使基于溶解的臭氧对有机物的接触氧化。因此该技术的关键之一是臭氧在水中的溶解效果,即臭氧的传质效率。传质效率受相间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
传统的臭氧氧化采用鼓泡曝气方式向水中投加臭氧,产生的气泡粒径平均在1mm以上,不仅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小,而且在水中的停留时间较短。研究表明,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与气泡直径成正相关,直径为1mm的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为0.1m/s。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臭氧气体一般在水中停留几秒至数十秒即上升至水面并破裂,从而导致较低的传质效率以及较低的臭氧利用率。因此,需要一种工作稳定,可以提高了臭氧效率和水处理效果,解决了传统鼓泡曝气中存在的传质效果差的问题的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稳定,可以提高了臭氧效率和水处理效果,解决了传统鼓泡曝气中存在的传质效果差的问题的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所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水池内的污水由提升泵提升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同时臭氧化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管道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从而进行混合处理;
S2:通过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混合并产生大量的微纳米气泡,将含有微纳米臭氧气泡的污水进入臭氧氧化池;
S3:在臭氧氧化池内,溶解的臭氧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作用并将其氧化,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出水池;
S4:出水进入出水池后,采用出水回流形式,调节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水比,以保证气泡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臭氧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结合,构建微纳米臭氧氧化水处理系统,提高了臭氧与水之间的传质效率,提高了臭氧效率和水处理效果,解决了传统鼓泡曝气中存在的传质效果差的问题,实用性强,工作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A1:污水通过进水管道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进水管道上设有进水速度测试器,时刻测量进水速度;
A2:通过进水速度测试器测量出的进水速度,反馈给臭氧化发生器,使得臭氧化发生器能够稳定提供定量的臭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2还包括以下步骤:
B1:通过进水速度测试器上的进水速度,并根据注水时间,从而得出注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的污水的总量;
B2:根据污水的总量,臭氧化发生器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注入2.5min/L的臭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C1:臭氧气体通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与其混合10~1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01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