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9418.7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0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唐元春;陈端云;卓秀者;林红阳;夏炳森;林文钦;游敏毅;陈力;周钊正;郑欢;李杰;张芬芬;张章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W16/18;H04W72/0446;H04W72/0453;H04W72/541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012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干扰 抑制 小区 深度 覆盖 频谱 分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实时收集MBS和各mRBS的CSI和服务用户当前时刻的业务请求信息;步骤S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动态配置当前子帧类型、决策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并计算相应的各小区内的子载波分配策略;步骤S3:将步骤S2计算结果存储成具有对应关系的表;步骤S4:通过深度学习对具有对应关系的表进行学习,拟合CSI和用户业务请求量与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和各小区内最优子载波分配策略间的关系;步骤S5:判断得到任一子载波的用户是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频谱资源,需要将其从接下来的子载波分配进程中剔除,或者是否所有用户均已获得了足够的子载波资源,子载波分配进程需要立即终止,完成分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移动数据业务量呈指数型爆发式增长,且不断增多的终端用户需求高速率和高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数据传输,传统的依靠宏基站提供连续覆盖的组网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且受站址资源和传输资源等限制,新增宏基站会极大提升运营商的部署规划成本,并仍无法解决因建筑物遮挡和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等所导致的网络覆盖盲点、盲区和部分区域容量受限问题。因此,宏微协同组网方式应运而生。宏微协同组网,即在传统宏蜂窝小区基础上引入低功率小基站(微基站),用以补充覆盖和吸收热点地区话务。与宏站相比,微站覆盖范围小、体积小且部署灵活简便,不会对网络其他小区造成严重的强干扰。采用宏微协同组网可以实现精细、高效率的网络部署,同时降低运营商的组网成本。进一步,宏微组网可分为宏微同频和宏微异频两种方式。在异频组网方式下,微站与宏站在不同的频段工作,宏微基站间基本无干扰,但网络对频谱资源需求较大,频谱资源利用率也会相应的比较低。在运营商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宏微同频组网是一种主要的组网方式,但同时会带来严重的宏微间干扰,影响系统性能和微站的业务分流效果。因此,如何抑制宏微同频组网下的小区间干扰则尤为关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及装置,通过联合考虑宏微基站间联合传输、宏基站动态ABS配置和微基站间小区合并等干扰抑制技术,所述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根据网络当前的信道状态和用户请求业务量动态地配置当前的子帧类型、决策当前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并基于此为各(虚拟)小区用户分配合适的子载波数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实时收集MBS和各mRBS的CSI和服务用户当前时刻的业务请求信息;
步骤S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动态配置当前子帧类型、决策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并计算相应的各小区内的子载波分配策略;
步骤S3:将步骤S2计算结果存储成具有对应关系的表;
步骤S4:通过深度学习对具有对应关系的表进行学习,拟合CSI和用户业务请求量与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和各小区内最优子载波分配策略间的关系;
步骤S5:判断得到任一子载波的用户是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频谱资源,需要将其从接下来的子载波分配进程中剔除,或者是否所有用户均已获得了足够的子载波资源,子载波分配进程需要立即终止,完成分配。
进一步的,所述各mRBS根据与MBS的距离,分为一个近mRBS和若干边缘mRBS两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根据各小区服务用户的业务请求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分别计算当当前子帧为正常子帧和ABS时的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和相应的各小区内最优子载波分配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94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