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8904.7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3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立;杨守武;甘威;黎长源;宣圣贵;曾启明;杜吉祥;武少华;邹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 |
代理公司: | 11471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肖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触点结构 静触头 交流接触器 动静触头 动触体 接触点 静触体 交流接触器触点 静触头位置 接触配合 开关电器 使用寿命 粘连问题 凹槽处 电寿命 载流量 熔焊 温升 匹配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涉及开关电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交流接触器触点结构在触点工作过程中温度容易上升过高造成触点损坏,触点电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该触点结构包括静触体和动触体;所述静触体的静触头与所述动触体的动触头相互匹配;且所述静触头设置有凹槽,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于所述凹槽处接触配合时接触点数量为多个。本发明的触点结构在静触头位置设置凹槽后,实现了动静触头之间接触点增加,使动静触头的接触更稳定和紧密,提高了触点载流量,降低触点温升过高导致熔焊粘连问题,触点不易损坏,提高了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是能接通、承载和分断正常电路条件(包括过载条件)下电流的机械开关电器,通过非手动操作进行工作,其主要用于自动控制交流电器类部件的接入与切断。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交流接触器的机械寿命已大大提高,但电寿命远远低于机械寿命,这已经成为制约交流接触器发展的瓶颈。接触器触头存在温升过高、触点熔焊、电寿命不达标等问题。
现行交流接触器触头结构主要为弧面对平面或弧面对弧面结构,其主要缺陷为由于触点为点接触式,触点吸合后经常由于载流量不够导致过流发热造成粘连现象;同时在通过电流的状态下闭合分开时,瞬间会产生电弧光,电流越大,产生的电弧越大,也会对触点造成损坏,熔蚀触点;触点使用较长时间后表面接触电阻值增大导致切断电路时间延长,使电路相位与相位之间产生飞弧短路,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危害,缩短了触点的有效电寿命。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交流接触器触点结构在触点工作过程中温度容易上升过高造成触点损坏,触点的电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交流接触器触点结构在触点工作过程中温度容易上升过高造成触点损坏,触点的电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点结构,包括静触体;所述静触体设置有静触头,所述静触头与动触头相互匹配;在所述静触头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使所述静触头、动触头接触时的接触点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凹槽将所述静触头分隔为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时的接触点有两个。
可选地,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及所述第二接触点构成圆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为所述凹槽两侧的弓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弓形结构的弦长为5.8mm。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3mm,宽度为2.5mm。
可选地,所述静触体还包括连接部、弯折部和嵌入部,所述连接部、弯折部和所述嵌入部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静触头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折部与交流接触器的底座通过所述安装孔螺钉连接。
可选地,所述嵌入部能够嵌入交流接触器的底座。
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触点结构,所述触点结构为以上任一所述的触点结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触点结构在静触头位置设置凹槽后,实现了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接触点的增加,由一个增加为多个,使动静触头的接触更稳定和紧密,提高了触点载流量,降低触点温升过高导致熔焊粘连问题,触点不易损坏,提高了触点结构及交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89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