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及磁悬浮列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67861.0 | 申请日: | 2019-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7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王秋良;闫一凡;齐洪峰;程军胜;王晖;梁瑜;王磊;戴银明;陈顺中;刘建华;胡新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F6/00 | 分类号: | H01F6/00;H01F6/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吴欢燕 |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超导 磁体 支撑 装置 磁悬浮 列车 | ||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及磁悬浮列车。该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包括超导磁体线圈骨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超导磁体线圈骨架包括环形磁体和至少一个连接梁,环形磁体的四周分布有第一安装孔,每个连接梁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支撑机构包括金属杆,金属杆贯穿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一金属管,第一金属管贯穿第二安装孔。本发明提供的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不仅保证了力传导的有效性,而且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传导漏热。本发明提供的磁悬浮列车,由于采用该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能够确保磁悬浮列车的稳定运行,提高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及磁悬浮列车。
背景技术
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中,高温超导磁体安装在列车的转向架两侧,地面轨道两侧安装一系列的八字常导线圈,列车的牵引、悬浮以及导向功能均由高温超导磁体与八字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力来实现。
高温超导磁体需要在液氦至液氮温区环境下才能保证稳定运行。与常规超导磁体结构不同,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作为连接转向架与高温超导磁体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支撑装置需要支撑起几十吨质量车体的悬浮载荷与加速过载冲击,受力状态复杂,对支撑装置的结构强度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支撑装置一端固定在常温的转向架上,另一端连接在极低温度的超导磁体上面,为了防止高温超导磁体的冷量泄露,需要尽量减小支撑装置漏热。因此,如何在降低传导漏热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及磁悬浮列车,解决如何在降低传导漏热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的稳定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超导磁体支撑装置,包括超导磁体线圈骨架、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超导磁体线圈骨架包括环形磁体和至少一个连接梁,每个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环形磁体的内圈相对两侧相连,所述环形磁体的四周分布有第一安装孔,每个所述连接梁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金属杆,所述金属杆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一金属管,所述第一金属管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
具体地,所述金属杆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侧壁紧配合,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侧壁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屏,所述冷屏套装在所述超导磁体线圈骨架的外部,所述超导磁体线圈骨架与所述冷屏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冷屏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一冷屏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冷屏通孔,所述金属杆还贯穿所述第一冷屏通孔,所述第一金属管还贯穿所述第二冷屏通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真空容器,所述真空容器套装在所述冷屏的外部,所述冷屏的外侧壁与所述真空容器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真空容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一容器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容器通孔,所述金属杆还贯穿所述第一容器通孔,所述第一金属管还穿设在所述第二容器通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杆的外侧面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冷屏的外侧壁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金属管,所述第二金属管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金属管套装于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外部,所述第二金属管与所述第一金属管间隙配合;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所述法兰与所述冷屏的内侧壁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内侧壁设有绝缘膜。
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管采用不锈钢管,所述第二金属管采用铜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7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