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1317.5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7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彤;瞿铭良;梁鑫科;孙晨;李晓东;严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B09B3/00;B09B5/00;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渗滤 浓缩 生活 焚烧 协同 处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和能源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在常温、常压下混合均匀,利用渗滤液的电化学活化作用去除焚烧飞灰中的氯离子;在带搅拌器的电化学反应容器中对混合物进行电化学处置,反应产物进行固液分离;或者对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针对滤液进行电化学处置。本发明提供了协同处置的新思路,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高比表面积吸附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并将影响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后续处理的可溶氯离子作为渗滤液电化学处置的活性粒子来源用于降解渗滤液中有机物;处置后的滤液COD下降,无异味、变澄清,飞灰氯含量降低,还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和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化学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处理中产生的废液,其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重金属。其排放标准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目前常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P)、反渗透处理工艺(RO)以及纳滤(NF)工艺进行处理。在实际工程中,需要串联多种工艺进行处理,其中在反渗透和纳滤过程中反渗透纳滤膜会截留一部分高浓度的污染物与一价盐离子等小分子物质,产生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由于浓缩液中含盐量较高,常规生化反应较难发生,导致其深度处置难以操作。浓缩液占渗滤液的25-40%,其中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难降解有机物和盐离子,其中COD在1000~4000ppm,氯离子浓度约为1000~5000ppm之间,电导率40000us/cm~50000us/cm,总氨氮为200~1000ppm。目前的主要处理手段是回灌和入炉焚烧的方式,但由于其氯含量浓度高,对于炉内二噁英生成和炉膛结焦结渣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是目前业界难题。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是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主要危险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fly ash,MSWI fly ash)是由在高温条件下挥发的金属Fe、Al等和无机盐Ca、Si等元素氧化物在冷却过程中凝固生成的高比表面积的颗粒。机械炉排焚烧炉飞灰产生量较小,约为入炉垃圾量的3-5%;流化床焚烧炉飞灰产生量较大,约为入炉垃圾量的10-15%。根据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中规定,焚烧飞灰在填埋或回收利用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由于其具有和粉煤灰相近的成分,目前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进入水泥窑作为部分原料。但飞灰中较高的氯含量是制约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关键问题。较高的氯不仅有可能产生更多的二噁英,还容易在窑内产生高温腐蚀等问题,甚至会影响水泥产出的质量,所以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前需对飞灰进行脱氯处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的方法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固液混合
按液固比4~10mL∶1g的比例取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在常温、常压下混合均匀,利用渗滤液的电化学活化作用去除焚烧飞灰中的氯离子;
(2)电化学处置
在下述两种处置方式中任选一种:
(2.1)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转至带搅拌器的电化学反应容器中,以钛钌合金板或不锈钢板作为阳极,以多孔碳材料作为阴极;在搅拌条件下通电,对混合物进行电化学处置;反应产物经固液分离,得到处置后的滤液和飞灰;或者
(2.2)对步骤(1)所得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滤液和飞灰;将滤液转至带搅拌器的电化学反应容器中,以钛钌合金板或不锈钢板作为阳极,以多孔碳材料作为阴极;在搅拌条件下通电,反应后得到经处置的滤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13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瓷介电容器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树枝状银粉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