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集成式综合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53193.6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夏应波;包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14;B60L58/26;B60L58/2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集成 综合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集成式综合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回路、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动力电池组空调制冷回路、动力电池组加热回路、乘员舱空调制冷回路、乘员舱采暖回路、电驱模块冷却回路;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动力电池组空调制冷回路、电驱模块冷却回路和乘员舱空调制冷回路共用一个散热器进行换热,散热器的进口侧管路通过三通阀与电驱模块的出口侧管路连接,散热器的出口侧管路通过第一直通阀连接到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或电驱模块冷却回路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集成优化的热管理回路设计,取消了空调系统的冷凝器,减少了前端模块散热器的数量,节省了布置空间,具有降成本、减重量和降能耗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集成式综合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电动汽车存在一些技术瓶颈,电动汽车用户面临着充电焦虑和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地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电动汽车尽可能地做到节能,设计更加节能的热管理系统是提升续航里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上市的大多数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节能效果还不够理想,空调系统、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以及电驱模块的冷却系统设计仍存在不少缺点,导致在环境温度较高或者较低的时候,整车热管理系统能耗比较大,车辆续航里程剧减。
中国专利CN107097664A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整车智能化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DC/DC电压转换器、电池散热器、电池制冷器、电机散热器、水泵、电动油泵、膨胀水箱、加热器、热交换器、电动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壶、蒸发器、电子膨胀阀、暖风芯体,通过管路及设于管路中的直通阀、三通阀和四通阀进行相互连接,形成多个热管理控制回路,在降低整车能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该热管理系统集成度还不够高,冷凝器、电池散热器和散热器布置在相同或相近位置,没能集成到同一个部件上,导致成本和重量较大,并且还会彼此相互影响、弱化各自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集成式综合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动汽车集成式综合热管理系统,包括对动力电池组进行热管理控制的: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回路、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动力电池组空调制冷回路、动力电池组加热回路;对乘员舱进行热管理控制的:乘员舱空调制冷回路、乘员舱采暖回路;对电驱模块进行热管理控制的电驱模块冷却回路;
所述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动力电池组空调制冷回路、电驱模块冷却回路和乘员舱空调制冷回路共用一个散热器进行换热,所述散热器的进口侧管路通过三通阀与电驱模块的出口侧管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侧管路通过第一直通阀连接到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或电驱模块冷却回路中,通过第二直通阀连接到电池空调制冷回路或乘客舱空调制冷回路中。
优选的,所述电驱模块冷却回路包括依次串联形成回路的第一水泵、电驱模块、三通阀、散热器、第一直通阀、四通阀的A进口、四通阀的D出口和膨胀水箱。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回路包括依次串联形成回路的动力电池组、四通阀的C进口、四通阀的B出口、第二水泵、第二热交换器。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组常温冷却回路由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回路与电驱模块冷却回路通过四通阀串联连接形成。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组空调制冷回路包括内部冷却液侧回路、第一制冷剂侧回路和外部冷却液侧回路;所述内部冷却液侧回路与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回路一致,所述第一制冷剂侧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电动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储液干燥壶、第二膨胀阀、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外部冷却液侧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热交换器、膨胀水箱、第一水泵、电驱模块、三通阀、散热器、第二直通阀。
优选的,所述动力电池组加热回路包括依次串联形成回路的第一水泵、电驱模块、加热器、第二水泵、第二热交换器、动力电池组和膨胀水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3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