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ArcGIS体系的现代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52613.9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8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杜红飞;赵睿;王鹏;李超;路轩轩;许宁;赵志明;崔敬涛;林博;万进;袁大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1/00 | 分类号: | G06T11/00;G06F16/29;G06F16/50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45004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arcgis 体系 现代 内河 电子 航道 制作方法 应用 | ||
1.一种基于ArcGIS体系的现代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S1,建立GDB模板:
所述GDB模板规格: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坐标系;XY容差采用默认容差0.000000008983153;所述GDB模板图层:由点、线、面三类要素组成,共有22个图层;其中,点要素有6个图层,分别是航标、码头、渡口、码头渡口海事处地名、自然地名和等深点;线要素有3个图层,分别是湖泊岸线、等深线和航线;面要素有13个图层,分别是居民地、大坝、桥梁、道路、危险区、等深面、河流、湖泊、未测区、渔业区、植被、陆地和航道;
S2,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S2.1,地物要素采集:
地物要素采集采用ArcGIS体系的ArcMap软件进行,将前期制作好的正射影像图TIFF格式文件和GDB模板加载至该ArcMap软件,使用要素采集和编辑工具采集相关地物要素的图形和属性到对应的GDB模板图层;
S2.2,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采集:
通过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采集APP,用户在线或离线对数据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上传地物要素现场照片,添加和修改环境变量;
S2.3,数据预处理:对于采集的所述地物要素进行预处理操作,包括格式转换、添加属性字段和质量检查作业流程;
S3,构建地物要素对照表:
所述地物要素对照表记录着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GDB模板与IHO S-57物标的对应关系;建立制图要素对应关系的目的在于使得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模型与海图信息系统之间实现逻辑上对应,为建立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采集空间地理数据库GDB模板提供依据,便于后续电子航道图自动化制作;所述地物要素对照表见表1;表1记录了GDB模板中地物要素与IHO S-57物标的对应关系;
表1
S4,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
内河电子航道图基于ArcGIS for Maritime:Charting软件制作,海图信息系统数据库是该模块支撑航道图数据内容的数据模型结构,产品数据库用于制作、更新和管理电子航道图的数据结构;
S4.1,创建NIS库和PL库:采用Oracle数据库创建NIS库和PL库;
S4.2,制作电子航道图文件:
S4.2.1,制作电子航道图兴趣区域AOI:将电子航道图数据库模型PL库中的兴趣区域AOI要素图层添加到当前编辑图层中,然后使用鼠标拖拽的方式绘制多边形兴趣区域AOI,或采用输入坐标的方式创建兴趣区域AOI,最后结束编辑并保存;
S4.2.2,创建电子航道图产品:NIS的工作空间被用来定位和存储数据,依据NIS模型创建电子航道图产品,并且允许在PL库目录树上不同的节点处设置NIS库;在系列级别节点上通过右键新建电子航道图产品,然后选择相应的兴趣区域AOI,建立电子航道图产品;
S4.2.3,导出电子航道图文件:采用ArcGIS for Maritime:Charting海图工具“ExportGeodatabase to S-57”导出和制作电子航道图,该工具依赖于Oracle数据库创建的PL库,从而实现电子航道图产品的版本化管理;
S4.2.4,制作CATALOG.031数据交换文件:使用ArcGIS软件提供的“Create S57Exchange Set”工具,依据制作的内河电子航道图文件,创建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交换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rcGIS体系的现代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S2.1中,使用要素采集和编辑工具采集相关地物要素的图形和属性到对应的GDB模板图层的步骤如下:
S2.1.1,数据采集以GDB模板为基础,确保地物要素正确存放在对应图层;
S2.1.2,由内业定位、外业定性;内业对有把握并能够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按照影像图斑边沿直接采集;对无把握的地物、地貌元素应尽量采集,并作出标记由外业调绘时进行准确定位和补调;
S2.1.3,对于影像轮廓清晰可见的地物、地貌元素,采用测标中心切准地物外轮廓线或定位点直接绘出;
S2.1.4,分幅或分区作业时,每幅图需测至图幅或分区边界线外5mm,保证图幅间接边要素的完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261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