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51587.8 | 申请日: | 2019-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6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聂冰冰;周青;陈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魏朋 |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舱 设计 参数 优化 方法 | ||
1.一种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00,基于空气动力学数据和车辆造型数据,构建前舱罩盖基准模型,并获取所述前舱罩盖基准模型中的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所述前舱罩盖基准模型用于对行人碰撞车辆前舱罩盖的碰撞过程进行模拟;
S200,基于预先设定的划分规则,将车辆前舱罩盖的碰撞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碰撞子区域,每一个碰撞子区域具有多个碰撞点;
S300,获取所述多个不同碰撞子区域中头部碰撞区域中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所述吸能位移值为,所述车辆前舱罩盖的外板与底部刚性部件之间沿行人头部碰撞车辆前舱罩盖侵入方向的距离;
S400,依次判断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是否满足吸能位移设计要求;
S500,若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均满足吸能位移设计要求,则提取所述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中的多个可调整参数;
S600,对所述多个可调整参数进行循环优化,直至所述多个可调整参数满足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评价要求;
S700,将多个优化后的可调整参数整合为优化后的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
所述步骤S600包括:
S610,设定初始可调整参数,依据所述初始可调整参数对每一个头部碰撞点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生成每一个头部碰撞点对应的碰撞加速度曲线;
S620,依据每一个头部碰撞点对应的碰撞加速度曲线,以及公式2,生成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仿真评价值;
其中,HIC15为所述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仿真评价值,a(t)为用于模拟行人头部的头部冲击器冲击所述头部碰撞点时,所述头部冲击器重心的加速度,t2-t1为用于计算头部损伤仿真评价值的时间窗,t1为所述时间窗的起点,t2为所述时间窗的终点;
S630,判断每一个所述头部损伤仿真评价值是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头部损伤目标评价值;
S640,若每一个所述头部损伤仿真评价值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头部损伤目标评价值,则确定所述多个可调整参数满足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评价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0包括:
S410,基于安全性设定目标,设定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目标评价值;
S420,依据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目标评价值,以及公式1,计算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理论最小吸能位移值;
其中,V为头部冲击器冲击所述头部碰撞点的速度,t为碰撞时间,HIC为所述头部碰撞点的头部损伤目标评价值,V0为头部冲击器的初始速度;当V取0时,且V0为一固定预设值时,可以依据公式1计算出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理论最小吸能位移值Smax;
S430,比较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与该头部碰撞点的理论最小吸能位移值,判断所述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是否大于所述该头部碰撞点的理论最小吸能位移值;
S440,若所述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均大于所述该头部碰撞点的理论最小吸能位移值,则确定每一个头部碰撞点的吸能位移值均满足吸能位移设计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0包括:
S510,将所述车辆前舱罩盖设计参数分为多个可调整参数和多个不可调整参数;
所述不可调整参数包括外板构型和位置相关量,所述可调整参数包括内部夹层厚度、内部夹层高度、内部夹层构型、内板构型、内板厚度、减震胶构型、内部夹层局部加强筋参数、内部夹层局部孔洞参数、内板局部孔洞参数和结构减震胶构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158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