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双组份AB胶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50135.8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9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沈栎峰;林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力士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刘燕娇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双组份 ab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胶粘剂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双组份AB胶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该新型双组份AB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包括:填料、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壬基酚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B部分包括:填料、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固化剂;并且,A组分和/或B组分中还包括少量促融组分。该新型双组份AB胶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粘结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粘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双组份AB胶。
背景技术
双组份AB胶又称两液混合硬化胶,一液是本胶,一液是硬化剂,两液相混才能硬化。双组份AB胶不需要加热便可实现硬化,属于常温硬化胶。双组份AB胶具有使用方便、粘结力较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引用于电子、汽车、建筑等各个领域。
双组份AB胶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A组分和B组分充分混合均匀,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以达到充分混合均匀的状态,限制了双组份AB所固有的粘结强度的充分发挥。实际操作时,A组分和B组分混合后通过机械或人工进行搅拌,在肉眼看来已经达到均一的混合状态,但是在微观上,混合物内部仍然以A组分和B组分各自的微小团簇分布,这些微小团簇之间以过渡连接的方式混合,而无法达到均一融合的状态。理论上来说,由于混合物具有较大的粘性且分子量较大且交联反应不断发生,要达到分子尺度的混合均匀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探索开发一种能够促进双组份AB胶组分之间相互交融的促融组分,以提升双组份AB胶在微观尺度下的融合程度,从而提升粘结强度,是一条全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行路径。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双组份AB胶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粘结性能得到明显提升;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的制备和使用方法,简单实用,极具推广价值。
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双组份AB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
所述A组分按重量计包括:填料20-50份、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3-4份、壬基酚2-3份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45份。
所述B按重量计包括:填料30-100份、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85-95份、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5份和固化剂210份。
并且,A组分和/或B组分中还包括促融组分1-2份。
由于在微观尺度上,双组份AB胶在使用时无法实现完全充分混合,因此探索并增加促融组分,以促进微小团簇之间的融合,包括加速初始搅拌状态以及半流动状态时的融合过程,有利于提高粘结强度。
优选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所述促融组分包括: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1-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1-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所述促融组分为: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和1-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按摩尔比1:2的混合物。
优选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所述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E-42和E-44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所述的固化剂为ED600和D230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所述的填料为硅酸钙、碳酸钙、二氧化硅、氢氧化铝和硅微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上述的新型双组份AB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A组分
按比例将A组分中各原料装入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后出料包装;
S2制备B组分
按比例将B组分中各原料装入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后出料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力士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力士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0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线反射器形面自适应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主动智能行为分析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