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9622.2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招念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招念祖 |
主分类号: | B62D47/00 | 分类号: | B62D47/00;B60J5/04;B60J1/14;B60J1/17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201900 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小型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有侧前门和侧后门,侧后门包括有第一门窗结构和第二门窗结构;第一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一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一门板上的第一车窗,第二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二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二门板上的第二车窗。本发明的侧后门包括有第一门窗结构和第二门窗结构,当人门需要在车内办公时,可将第一车窗向车内折叠,形成办公桌使用,当两台或者多台车并排停放在一起时,可以先将第一车窗收折到第一门板,然后将第一门板向车内平铺,此时,相邻的车与车之间在第一车窗结构位置形成连通的走廊通道,这样便可以拼接组成多个共有的办公区域,方便走动与交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
【背景技术】
移动办公将成为未来工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可以带来更为自由的办公环境以及更加富有创意的团队组织。
现有的移动办公仅仅表示个人携带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与外界保持联络;但是实现多人群体性工作与协作的物理性移动办公,受制于固定工作场地的约束性而无法实现,人们无法在外部的移动场所实现群体性工作,无法实现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工作效率都会有所下降。
本发明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便于移动办公人员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侧前门和侧后门,所述的侧后门包括有第一门窗结构和第二门窗结构;所述的第一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一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一门板上的第一车窗,所述的第二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二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二门板上的第二车窗。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车窗与第一门板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使得第一车窗能相对第一门板升降。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车窗与第一门板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使得第一门窗可相对第一门板翻转。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的底面与车体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使得第一门板可向车内折叠并平铺于车底。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门板的侧面与车体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使得第一门板可相对车体在水平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车窗与第二门板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使得第二车窗能相对第二门板升降。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板的侧面与车体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使得第二门板可相对车体在水平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体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侧前门和侧后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多功能小型汽车,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发明的侧后门包括有第一门窗结构和第二门窗结构;第一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一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一门板上的第一车窗,第二门窗结构包括有活动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二门板和活动设置在第二门板上的第二车窗,当人门需要在车内办公时,可将第一车窗向车内折叠,形成水平放置的办公桌使用,当两台或者多台车并排停放在一起时,可以先将第一车窗收折到第一门板,然后将第一门板向车内平铺,此时,相邻的车与车之间在第一车窗结构位置形成连通的走廊通道,这样便可以拼接组成多个共有的办公区域,方便走动与交流,第一车窗既可以当窗户使用,也可以当办公桌使用,既节省了车内的使用空间,又提高了汽车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招念祖,未经招念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96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EB固化氮气保护装置
- 下一篇:双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