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废钢重量进行炼制的炼钢电弧炉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9246.7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6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5/52 | 分类号: | C21C5/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废钢 重量 进行 炼制 炼钢 电弧炉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电弧炼钢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根据废钢重量进行炼制的炼钢电弧炉设备,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的表面开设有进料口,反应箱的内部且位于进料口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储料槽,储料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渗漏网,反应箱的内部且位于储料槽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有转盘,转盘的表面活动连接有伸缩杆。电弧机构相互靠近,对称的电弧机构内的电极板在调节弹簧的推动下相互靠近,当两者的距离达到设定值时会产生高温电弧,对放置板上的进行炼制,随着炼制的进行物料逐渐减少,放置板在复位弹簧的带动下向上移动,而电极板相互远离并不在产生电弧,从而达到了分次投放的同时不用间接断电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弧炼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根据废钢重量进行炼制的炼钢电弧炉设备。
背景技术
钢材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被广泛用于建筑行业,且传统的炼钢方法为,冶炼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
其中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炼钢,比之高炉转炉法基建投资少,同时由于直接还原的发展,为电炉提供金属化球团代替大部分废钢,因此就大大地推动了电炉炼钢。
传统的炼钢电弧炉,炼钢原料为了防止出现因物料过多反应不充分的现象,需将物料分多次从炉顶装入,并依靠对称的电极与炼钢原料之间产生的电弧来熔化炼钢原料;所以传统的电弧炉只能配合入料的时间,间断的向炉内送电,且每次间隔都需断电并旋开炉盖装料,这样不仅降低了电弧炉的生产率,而且使电弧炉的热损失和能源消耗增加;此外在打开炉盖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粉尘飞出,严重影响工厂的工作环境,因此一种根据废钢重量进行炼制的炼钢电弧炉设备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在不降低热能的情况下分次倒入物料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根据废钢重量进行炼制的炼钢电弧炉设备,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的表面开设有进料口,反应箱的内部且位于进料口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储料槽,储料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渗漏网,反应箱的内部且位于储料槽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有转盘,转盘的表面活动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远离转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毛刷,滑轨远离储料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放置板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电弧机构,放置板远离滑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放置板的一端铰接有推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物料经进料口通入反应箱内的储料槽中,启动驱动部件使转盘旋转,当转盘由图1中初始位置转动一百八十度时,伸缩杆在重力的作用下伸出,并将转盘表面的物料倾倒在放置板表面,放置板受物料重量影响而向下移动,并推动支撑杆也向下移动,支撑杆移动会带动推杆向靠近支撑杆的方向移动,并推动两侧的电弧机构相互靠近,对称的电弧机构内的电极板在调节弹簧的推动下相互靠近,当两者的距离达到设定值时会产生高温电弧,对放置板上的进行炼制,随着炼制的进行物料逐渐减少,放置板在复位弹簧的带动下向上移动,而电极板相互远离并不在产生电弧,从而达到了分次投放的同时不用间接断电的效果。
2.通过上述转盘转动,当转盘从反应箱底部转动至上部时,伸缩杆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向内收缩,当转盘转动至进料口的正下方时,此时的伸缩杆还未收缩完全,并由一部分毛刺裸露在外部,毛刺推动渗透网,将储料槽内的物料抖落下来,并落在转盘上,转盘继续上述运动,从而达到了不减少热能的同时进行分次投放的效果;由于整个过程并未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所以不会有粉尘逃逸出去。
3.通过转盘转动,当转盘转动至放置板表面时,伸缩杆完全伸出,毛刺距离放置板较近,随着转盘的转动可扫动放置板表面的杂质或者残留物,从而达到了清扫杂质、提高炼制纯度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电弧机构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节弹簧。
优选的,所述调节弹簧远离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极板,采用PH复合电极,型号:GST-C。
优选的,所述推杆的数量是两个,且相邻的推杆通过复位弹簧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业大学,未经湖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92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