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48670.X | 申请日: | 2019-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夏庚磊;张元东;杜雪;彭敏俊;成守宇;朱海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 代理公司: | 11732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碱金属热电转换 冷却通道 热源 热管 海水出口 海水进口 惰性气体环境 自然循环流道 大海 热量传递 水下平台 装置连接 充氮气 冷凝端 冷凝段 蒸发段 深海 海水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包括热源、热管、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冷却通道、海水进口管道、海水出口管道、保护容器和大海环境;所述热管的蒸发段置于热源内,冷凝段与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连接,热源为热管提供热量,热管将所述热源的热量传递至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所述冷却通道安装于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的冷凝端,冷却通道一端与海水进口管道相连,另一端与海水出口管道相连;所述热源、热管、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冷却通道、海水进口管道和海水出口管道置于保护容器内,保护容器内充氮气,形成惰性气体环境;所述大海环境、海水进口管道、海水出口管道和冷却通道共同组成海水的自然循环流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深海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抢夺海底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各海洋强国均已研发出性能优异的深海研究潜艇以及深水载人潜器,如俄罗斯的“Mir-2”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日本的“深海6500”等,其下潜深度都达到了千米级,甚至具备了万米级深海探测的能力。但是,现有载人潜器功能相对单一,还缺少对深海海底进行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多参数测量的能力。各国又相继提出深海工作站的概念,其作业体系更为复杂,功能也更为丰富。特别是配备了小型核电源的深海水下平台,具有长时间、大功率、载员多等优势。随着深海水下平台容量不断扩展、功能越来越多,对能源需求也迅速增大。针对水下平台以及其他深海设备对高效能量转换系统的需求,结合高温热管和碱金属热电直接转换的优点,设计一种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可以提供一种静态、高效的热电转换方案。
针对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研究还未有相关现有技术见诸报道或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满足应用于海洋领域的小型电源系统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深海水下平台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包括热源、热管、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冷却通道、海水进口管道、海水出口管道、保护容器和大海环境;
所述热管的蒸发段置于热源内,冷凝段与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连接,热源为热管提供热量,热管将所述热源的热量传递至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
所述冷却通道安装于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的冷凝端,冷却通道一端与海水进口管道相连,另一端与海水出口管道相连;
所述热源、热管、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冷却通道、海水进口管道和海水出口管道置于保护容器内,保护容器内充氮气,形成惰性气体环境;
所述大海环境、海水进口管道、海水出口管道和冷却通道共同组成海水的自然循环流道。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的工作介质为碱金属,多个热电转换元件将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内部分为加热端、冷凝端和毛细芯;
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的加热端与热管相连,液态碱金属吸收热管的热量后蒸发,蒸汽通过热电转换元件时产生电势;
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的冷凝端附着于冷却通道表面,冷却通道内通水对冷凝端进行冷却,蒸汽冷凝后在毛细芯的吸力作用下重新流回加热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碱金属为钠、钾或钠钾合金。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个数根据负载所需电压和电流来确定。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运行简单;无转动部件,可靠性高,全部采用非能动的方式运行,固有安全性高,碱金属热电转换的加热端和冷凝端都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效率高,能够应用于多种深海装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86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